不過,在吃驚之餘,他們更有信心發行西北債券和大規模徵收糧食了。
去歲高產,今年不少地方的夏收也不錯。
糧食徵收的很順利,價格稍微低於往年,但是要比去年高。
一切事情,都在向著十分有利的方向發展。他們出兵西北,看來也是水到渠成的事情。
李懷信對於兵馬的選擇,從來沒有像現在一樣苛刻。按照他的計劃,直接接管原來在遼東撤下來還沒有回去的兵馬就是。
但是去京郊各個兵營轉了轉,他又改變了自己的想法。
因為經過此前譁變事情的影響,劉綎接管了多隻軍隊。在他老人家的統帥之下,和原來一樣混日子是不會再有的事情。
本小章還未完,請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面精彩內容!
不管是原來的京營,還是遼東退下來的兵馬,或者是前來輪訓計程車兵,都表現出了不錯計程車氣和訓練水平。
說起來,一方面是李盡忠帶領的訓練團有效果,另一方面就是方書安在學院裡開展的軍官培訓班。在那裡參加過培訓的軍官,都比原來有更好的戰術素養,當然,新式火器的指揮那是他們必須要經歷的訓練。
最終,在京營選擇八千兵馬,在遼東回撤的部分選擇一萬五,從京城其他營區選了七千,組成他此次出征的陣容。
至於裝備,那是此前從未有過的奢華啊。
每個人身上攜帶三顆迅雷彈,擲彈兵三倍數量,還是改良版破片。不管是車營還是重騎輕騎,每個人都配有一把鳥銃,輕重騎兵的箭袋都是三壺,他們在盔甲上的區別也就是半面甲和全面甲。
實際上,就算是重騎,也比以前的重騎兵輕量化很多,得益於盔甲工藝的進步,一身重甲以前要八十斤,現在只有四十斤不到,防禦能力差一點點,但是重量卻減輕一半。
這讓整個重騎的反覆衝殺能力有了極大的提高,正面和厄魯特蒙古的騎兵衝殺,絕對能給他們一個深刻的教訓。
而作為剋制騎兵的利器,車營準備了大量的偏廂車,不過為了適應西北的地形,車子都經過輕量化,比原來輕很多,加強的鋼板同樣具有很好的防禦力。
而作為火力構成,小型子母銃和虎蹲也都帶了很多。西北沒有建城,所以飛將軍和滅虜之類的重炮,那是一門也沒有帶。
為了應對厄魯特蒙古的衝鋒,火槍兵除了鳥銃外,也帶著瀕臨淘汰的三眼銃。厄魯特和明軍的交戰比較少,他們沒有女真人那麼精銳的火器和甲冑,三眼銃的殺傷力還是十分理想。
除去隨身攜帶的武器之外,迅雷彈作為戰爭的重要輔助,他們帶著足足十萬枚備用!用李懷信的話說,這次去西北,他就是想用迅雷彈將那些人砸死!
整個厄魯特真正的戰士,也不過幾萬人。
他們身上帶著就有十萬枚,再備著十萬枚,平均每個厄魯特人,可能都要禁受兩三枚迅雷彈的攻擊!
這就是窮人打仗和富人打仗的區別,一個是要性命取得勝利,而另一個則是依靠裝備,這也是方書安一直推崇的方式。
迅雷彈和各種兵器,是進攻的矛頭,防禦有甲冑。而另一件被方書安提上日程,也被李懷信所中意的就是戰場止血。兵部儲備了大量學院研究出來的工字紗布,用來戰爭現場加壓止血,那都是棉布所制,都是儘可能做到的無菌,生產成本可是不低。
但是李懷信可不管哪個,直接要了六萬紗布出來,幾乎拿掉一半庫存。
一時間,京城都說李懷信是土匪頭子,他要是看上誰的東西,就自己找上門去拿。還不用人動手的那種,他麾下的人就能自己搬好裝走。
比如壓縮餅和罐頭,這兩樣並非是國家儲備,只是戶部有股份在其中。但是他們實在是太適合在西北作戰了,所以李懷信親自去京城商戶們的庫房,愣是拉著戶部侍郎給他下了三萬人一個月的量!
不過,商人們沒有半點不高興,還都屁顛屁顛的幫忙。
雖然價格打折,但是一次賣的數量大啊,中間省了很多的銷售費用。除此之外,多少也有些家國情懷在裡邊。
春風不度玉門關,大明的商人現在出入玉門關,都是以異國人身份。這些聽聞大軍到了西北,就會在那裡駐守。那傢伙,以後他們的買賣多了地方,誰都高興!
若非有成本在裡邊,很多人都想著白送物資。
要不是戶部最後要保持生意做的長久,將很多人的錢財送回去,不知道多少人會捐出錢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