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此前提之下,怎麼可能會發生農民起義的事情。
腦子裡過了一遍之後,方書安也嘆口氣,怪自己神經有些太緊張。
按照目前的趨勢,等到他騰出手向西北用兵,也不可能會有民變的發生吧……
但是,如果真不發生,西北用兵又有什麼藉口呢?
思維剛剛要扯那麼遠,又被拽回來,既然不是民變,還比立儲重要,那能是什麼?他是真的想不出來。
“爺爺,還有什麼更加重要的,孫兒是真的想不出來。”
“行吧,此事不說,你還真的想不到,最近啊,陛下想要給張白圭翻案。”
張白圭翻案!
方書安瞬間就來了精神。
泰昌真是忍不住啊,這邊萬曆不過是剛剛下葬完事,才從大喪當中出來,就要迫不及待的給張居正正名了!
這似乎有些太著急。
“爺爺,現在是否有些太著急?畢竟先皇剛剛入土為安。”
“書安,此事我也細想過,若是能錯過今年更好。但是啊,你有沒有想過,陛下現在就要動手,定然是有著他的考慮在其中。”
“嗯?如此著急,那是為了什麼?是為樹立威信,表明態度?這些,陛下都不缺吧。”
方書安想了想,泰昌上任伊始,幾件事辦的都不錯,不管是處理士兵譁變還是別的事情,幾乎都是雷霆手段,早將福王之類的對手們整治的服服帖帖
至於朝堂之上,方從哲早就是泰昌的鐵桿支持者,新上來的幾個內閣又都是他提拔的,所以朝堂內外都十分穩定,沒有必要此時來立威。
等等,除了立威,還有些事情一直沒有機會推廣,比如說改革!
明白了,這樣的話,一切就能說得通。
泰昌要給張居正平反,更重要的是象徵性。此前他的變法,不少事情都被廢止,比如說考成法,而唯一施行的,就是一條鞭法。
而泰昌想要改革,就不可能再讓張居正有汙名。
作為歷史上重要的改革者之一,給張居正正名,他們在法理上行事也會更加有底氣。
這樣一來,再行變法,別人也不好說什麼。
相反,如果張居正都沒有得到正名,別人包括老方來主持改革的好,下邊辦事的人,心裡都沒有底氣。
看看,上一個主持改革的大官還沒有得到肯定,別人會怎麼想?
“爺爺,孫兒想到了,陛下要給張文忠正名的意思,是要讓大家知道,他支援改革變法,並且會確保人們的安全!”
“孺子可教,我也是如此考慮,不然,等到明年再說翻案,會比現在阻力小的多。”方從哲捋著鬍子,十分寵溺的看著自己的孫子。
也就是方書安,能從幾句話推演出他的意思。換做家裡其他人,根本就不可能有如此水平。
自己的孫子,果然和自己想法一樣!
“那咱們按照陛下的想法去做不就可以了麼?現在還有什麼問題?”
方書安納罕,既然是泰昌想要做的事情,那麼直接幹就是,誰有反對意見,留著。內閣首輔和皇帝達成一致的事情,還能有誰反對?
這章沒有結束,請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
“現在是找不到一個合適的契機,總不能有陛下來提及此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