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林黨們的想法很不錯,很合乎常理,青壯勞力們都去工坊的去工坊,不去工坊的那些,有的人直接搬到遼東,有些人則是去做些小營生。
總之一句話,人們都離開自己的土地,去幹與種莊稼不相干的事情。
哪怕有這三成的人口隱匿,也不夠他們工坊使用的!
但是現實狠狠的給他們一巴掌。
房可壯拿到的資料不假,可惜他只調查過離開的人口,卻沒有去找上繳糧食的數目。
對比顯示出來的人口,上繳的糧食才是實實在在的數目。
如果說因為人口流失,糧食產量下降,那麼農稅肯定收不夠……
房可壯作為傳統文人出身,又是做的御史這樣的文字工作,自然不明白那些技術官員以及地方大員對於數字的掌控。
也不明白那些資料背後的含義。
事實上,才順天府統計完人口後不久,便有人展開對徵糧稅的統計。
畢竟不需要別人催促,順天府對自己轄區內的數字,比他麼還要敏感。
只不過因為糧食產量這樣的資料,統計出來以後都是上報,並沒有像人口流動那樣十分重大的系統記錄。
在房可壯沒有主動尋找下,也不會有人將其送到他手上。
實際上,因為西山地區大量工坊的建立,順天府專門有人跟蹤過對於農事的影響。
經過調查發現,方圓百里的農事根本沒有受到任何影響。
上交的糧食一點不少,甚至有些地方還多收上來。
知道人口隱匿的官吏們,也是睜一隻眼閉一隻眼。
反正人口瞞報上頭知道了,糧食還沒少產,再說人口的事情,在歷朝歷代都是司空見慣,憑這一件事情,也不能將他們怎麼樣。
整個結果看起來,就像是,整個大明的農田,似乎總有人在幹,哪怕是一個村子按照戶籍上,已經出去了一半人……
正常人都看到的是隱匿的稅收,但是老方則是在分析帶來的潛力。
朱常洛不是個無能的君王,自然知道利益背後的風險。
隱匿人口說起來也有千年歷史,不是一時三刻能解決掉的。
此事不像其他,在沒有解決去向之前,可不敢用雷霆手段。
一不留神,便有可能激起民變。
不過麼,若是畏懼此事,什麼都不做,也是不可能的。
那不是他的性格,看著自己爹懶政幾十年,他早就想幹點什麼。
朱常洛沒有見識過張居正改革,但是近些年對於朝廷的變化,他十分敏感。
年幼時期,因為改革帶來的紅利,整個大明運作起來絲毫沒有問題,出兵潮鮮,說動就動。
都不帶好好考慮的那種。
但是到了前年,莫說是出兵在外,就是遼東這樣的國情,都已經沒有足夠的銀兩來打仗。
問題是出在誰的身上?
單純的怨他爹或者那些首輔們,似乎都不是最好的選擇。
改革勢必要進行,人又是要改革的重要因素。
如何解決這些問題?
在這上邊作文章,可以說是一個重要的突破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