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可以按照瓷磚的套路,先將價格定的高些,隨後慢慢降價。”張田餘說著自己的觀點。
“道理是這麼個道理,但是你別忘了,就算是當初瓷磚賣的高價,那也只是相對生產成本來說。比起單價,並不算什麼,你來看看玻璃杯的價格呢?”
方書安說著,十分正式的看著張田餘。
不用他說,張田餘自然知道杯子的價格。
現在一盞茶盞,都要幾兩銀子,名家的茶盞,只怕要幾十兩到上百兩有都可能。
水晶杯由於製作工藝複雜,需要將整塊水晶掏空,價格更是高到難以企及的高度。
而一般的琉璃杯,因為雜質和做工的原因,想要買到高價格,並不容易。
而他們新面世的玻璃杯,外觀比的上水晶杯,甚至能做到更加精美。
比如說新試製出來的夜光杯,就是在吹制的過程中,將其放入數十個切面的模具當中,從而吹製出具有數十切面的杯子。
當在光線的反『射』之下,熠熠生輝的時候,比一般的杯子要好看太多太多。
裝滿葡萄佳釀,在光線的反覆折『射』之下,散發出令人窒息的美感。
“你也看出來了,造價不過幾十文甚至十幾文的一個杯子,卻要賣到幾百兩乃至上千兩,你說,這樣的暴利,你敢賺麼?”
方書安說著。
張田餘很想說敢,在商人的眼裡,自然是利潤越大就越好。
但是,方書安說的對,真要看具體情況。
十幾文的東西,賣上個十幾兩,再控制好渠道等等,還能說的過去。
一旦開始生產,產量等訊息難免會傳出去。
到時候,讓使用者意識到當中的問題,那對方氏以及背後商家的聲譽來說,絕對是個大問題。
利潤雖然很高,但是面對要影響到各大商戶的誠信問題之後,便再也不是那麼誘人了。
“所以,咱們到底要怎麼幹?”向來十分有主意的張田餘,這次也有些吃不準。
“先將訊息放出去吧,最後還需要藉助外人的手段,將杯子的價格壓下來,最後到達合理的區間,再行定價。”方書安將思考一段時間的方法說了出來。
如果他們現在還是光腳的商家,那當然是大賺特賺,想怎麼賺就怎麼定價。
但是那樣一來,價格在產量的衝擊下會很快成斷崖式下跌,到時候,對於老顧客來說是致命打擊。
對於品牌的名聲也是巨大的損失。
將黑鍋甩給國外商人,就是完全相反的局面。
出現國外商人砸盤,將上百兩的水晶杯砸到幾十兩的區間。
隨後,張田餘以及林月華等人商隊跟進,把價格殺到十幾兩,那時候就是大量出貨的時機。
並且,可以採用差異化競爭,制定出不同價格區間的產品,來應對不同的受眾。
當然,瓷器或許多少受到一點影響,不過他們肯定不會傻到要和瓷器大價格戰的地步。
都是華夏的外貿產品,當然要聯起手來,去全世界賺錢。
喜歡橫明請大家收藏:()橫明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