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風小說網”最新網址:https://wfxs.app,請您新增收藏以便訪問
當前位置:微風小說網 > 歷史軍事 > 橫明 > 第336章 初戰並不理想

第336章 初戰並不理想 (第1/2頁)

上一章 章節列表 下一頁
好書推薦: 皇朝青甲 秦末風雨 大唐稱心 北宋攻略 存亡之秋 神斷大周 帝國的崛起 唐徒 抗戰之無雙戰神 三國之宜祿立志傳 影視大盜 回到過去當神犬 從古代開始的科學生活 重生之大千世界 三國名匠 諜海王者 盛世梟雄 才高九鬥 土匪二當家 功名

方書安知道有兩人能替代自己後,心裡寬鬆多了,反正現在做的也不過是基礎教育,頂多是相當於將小學乃至初中的化學和物理知識傳達出來。

至於更精深一步,則需要等到分專業以後,或者組織特長班。

現在,他也能騰出手來,利用僅有的時間來開展顯微鏡的研究。

算起來,大明其實已經有製作眼鏡的手藝人,當然,此時的眼鏡是水晶或透明礦物質製做的圓形單片鏡老花鏡為主,大文人祝枝山就曾用過這樣眼鏡。

事實上,再往上追溯,宋代就有人用水晶鏡掩目來提高視力。

明確的記載上,元代,已能利用水晶的折『射』率做成眼鏡,幫助解決視力不足的困難,但當時戴眼鏡的人並不多。

發展到宣德年間,開始有“單照“鏡,鑑於當時加工技術,只有老花鏡,並限於宮庭內流傳,皇帝常常作為御品賜給年老大臣,以矯正視力老花的缺陷。

由此之後。眼鏡已進入百姓生活之中。此後,為便於使用,有人將鏡片縫在帽子上,有人裝在鐵圈裡。

再往後,才出現架在鼻樑上的雙片鏡,在鏡架兩端繫上線掛在耳朵上。眼鏡架的生產也不斷改進,逐漸由繁而簡,粗糙到精巧。

當然,帶有鏡腿的眼鏡尚未出現,如果解決研磨的問題,方書安自然又能找到一個增長點。

鏡片

方書安在紙上畫著圈,現有的材質也不是不行,先找點天然水晶,解決有無的問題。

鏡片的磨製技術,大明發展到萬曆年間,已經有不少技藝高超的匠人,等到崇禎年間,甚至出現一個集大成的孫雲球。

此人更是創制原始的驗光體系,並且設計出六十餘種光學儀器,寫出鏡史這樣的書籍。

可惜,現在孫雲球還未出生,方書安也無法將他找來。

若說孫雲球,方書安最早知道這個名字,還是前世在魔都出差,當時去過一家孫雲球眼鏡店,店裡有相關介紹,他便度娘一番。

不度不要緊,一度嚇一跳,原來在明末,華夏也有列文虎克一般的人物,可惜,沒能夠在光學儀器上進一步展開研究,利用其搞出學術成果。

相反,一直在如何發明新儀器上使勁,也算是別具一格。

孫雲球,字文玉,原籍吳江。

從小勤奮好學,他看到“單照”鏡使用不方便。於是決心研製一種可常架在眼睛上的鏡片。

經過反覆多次試驗,利用機械原理髮明鏡片研磨機器牽陀車。

這種牽陀車,就是用腳踏轉動,採用礦石砂、白泥、磚灰等作研磨劑或拋光材料,把鏡片磨成凸凹透鏡,以適應眼屈光需要,經過反覆試驗,磨壞不知道多少東西以後,最後終於掌握“磨片”技術。

用天然水晶石磨製出鏡片。同時他又掌握“對光”驗光技術,按照人年齡視力不同,發明出老花、近視、遠視等各種光度鏡片,並編制一套“隨目對鏡”的原始驗光方法,用以驗目配境。

這樣就可以隨目配鏡,效果絲毫不差,戴在臉上也比較方便舒適,以適應各人視力的需要。

後來,孫雲球又發明不同用途的光學鏡頭,有百花鏡、鴛鴦鏡、幻容鏡等數十種之多。從此,孫雲球製造的眼鏡名揚各地。

不過,沒有孫雲球,總有其他高手,給蘇州的訊息已經傳出去,相信不久就能有回信。

一臺演示顯微鏡,用水晶足夠,但是他需要製造更多的教學裝置,那麼光是找水晶就是個問題,而且,現在雖然水晶不是什麼多高階的材質,但是也算是寶石,價格並不算便宜。

“看來,還是繞不過製造玻璃啊。”

方書安喃喃的說著。

相比鍊鋼以及燒製水泥,製造玻璃的難度並不大。

但是,想要造好平板玻璃並且保證裡邊沒有氣泡,能做合格的光學器材,還是需要大量工作。

常規的玻璃製造,將塊狀石英砂、純鹼、石灰石、長石等粉碎乾燥,然後進行燒製。

章節報錯(免登入)
上一章 章節列表 下一頁
隨機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