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見張田餘的態度,方書安心直往下沉,難道說,在大明搞捐資助學還是有點太激進麼?
“怎得……有什麼不妥?”方書安問道。
“嗨,也就是你,換做是別人,我們鐵定認為他是騙子!”
“怎麼被認作是騙子,那是為何?”方書安有些不解。
經過他們一番解釋,方書安算是清楚了。
原來,在明代,雖然有著捐資助學的形式存在,但並不是直接透過現銀的形式。
最主要的原因是,各個書院大部分都是綿延數百年或者千年的書院。
場地基本上不是問題,還未有過全新建書院的先例。
而對於流傳有序的書院,最大的問題並不是建築,而是可持續性的經費來源。
除去財政撥款意以外,更多的依靠學田。
從學田當中獲得的收入,才是書院可持續發展的根本。
而學田的來源,則比較廣泛,有是當地官員罰沒的有問題田產,或者是絕戶田、有爭議田地等等。
除此以外,也有透過俸銀購買田產贈與書院。而高門大戶,大多也是以學田的方式進行捐贈。
所以說,直接收人銀錢的書院,還是很少見。
方書安這麼一來,雖然不能說是前無古人,但也算是鶴立雞群了。
透過他們的交流,瞭解到現在書院的主要資金來源後,方書安更加堅定他們新式學院的辦法。
學田確實是技術革新前最保值的手段,金銀珠寶,概莫能與之相比,畢竟,土裡能長出糧食,那是一直能創造財富的存在。
可惜,土地收到勞動力和技術水平的限制,因此創造出來的財富在現有的條件是也是有限度。
你不能指望一塊普通的良田,能創造出畝產千斤工業化時代稀鬆平常的資料。
所以,學田帶來的資金有限,作為過去舊式書院的資金來源或許馬馬虎虎。
但是,要是為技工學院這樣的新式學院提供錢財,那是遠遠不夠的。
不說其他,就是他要開展的各種初級工業以及實驗課程,靠種糧食換錢,得等到什麼時候。
所以說,銀錢的捐助是十分有必要的,並且股份也是更好的選擇。
等到有些技術改進算在學院頭上,再進行技術轉讓,帶來的收益能更好的的開展教學和實驗。
那樣,才能形成一個良性的發展。
方書安的腦海裡還有密室的記錄裡,有著各種各樣領先時代的東西,只要在學院培養了合格的人員以後。
便能讓他們去實現那些停留在紙面上的想法,到時候,創造價值的速度可要比一年年種糧食快的多了!
“學田聽上去能長久,但是,在我這技術學院看來,還是遠遠不夠。依靠學田掙那些銀子,也就是養活師生,想要搞出創造性的東西,那是遠遠不夠!”
“創造性的東西?”張田餘有些他納悶,他不明白那是何意。
“新的,從未出現過的東西,比如此前的瓷磚、水泥、壓縮餅、毛紡不料,都能算得上創造性的東西。所謂技工學院,一是培養能夠懂得工藝技術的高階匠人,再一個就是創造各種各樣新的東西。
依靠書院那一套,自然是行不通。所以,我們上課的方式也有所不同,是以,耗費的銀子也是不小的數目。不過,你們不用害怕,相信我,只需要一年,技工學院就能拿出來讓你們眼花繚亂的成果!”
現在,支撐方書安工作的人實在是太少,算上朱由校、孫傳庭、盧象升、李盡忠等幾個人,日常能夠幫他的也不超過一個巴掌。
更多時候,幫手都是從相關行業請來的匠人,那些人基本上開始都持著相反的態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