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三場。
這次是要連考兩天,題量也大了很多。
主要考策論,問:邊境有倭,如何安穩?
另外還有三題。
一題為,稅。
一道律法題。
一道數算題。
沈書凡先把律法題和數算題寫完。
草稿和謄寫好的考卷都裝進了自己的考籃裡,又覺得不安穩,拿出一個油紙包了一下。
然後才重新看向那兩個很費腦子的題。
有的時候,字越少,越要重視。
策論題的這個:邊境有倭,如何安穩?
如果單看字面意思,那就是外抗倭,內安民。
再加上這恩科以及第一次出現的武考,肯定很多人的第一想法都是選擇以武治安。
這麼解題不一定會得高分,但肯定沒大錯,
可沈書凡卻知道皇宮的那位是要卸了大舅舅的大將軍之職的。
顯然那位不是不信任大舅舅,而是想要收權。
更確切的說是:重文輕武!
他認為姜家這個大將軍可有可無。
顯然不是有多重視有倭沒倭的,而是重在後面的‘安穩’二字。
下一題為‘稅’。
就更好理解了。
在前來赴考的時候,已經聽爹和族長他們唸叨過多次。
今年有可能會加稅!
因為縣衙已經派人到各個鎮村打過招呼,讓他們多留出來一成的糧食繳稅。
章大人這些年都是這樣做的。
只要有加稅的可能都會派人提前打招呼。
你們不聽不留沒事兒,到時候稅繳不上來,捕快差役的去強徵就不能怪他這個縣令不當人了!
而且這只是糧稅,很大可能還有人頭稅,這裡面就有著徭役。
據說其中有一年出銀子頂徭役的太多,那一年朝廷進拉要求不允許用銀錢。
也就是說各家的徭役必須出人去幹活!
徭役,幹活其一,役者其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