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凌雲所知,封神之戰一方面是為了讓三教之人了結恩怨。
就算在封神之戰中殞落了,只要能上封神榜,還是可以重生,不能上封神榜的殞落之人,就要進入六道輪迴了。
上封神榜者,在封神之後,重塑肉身,要替玉帝做事,修為進展雖然會慢上許多,原來的修為還是能恢復。
如果進入六道輪迴,要想恢復前世的記憶、恢復修為就比較麻煩了。
如果沒有仙緣,也許只是墜入無盡的輪迴之中,永遠也無法覺醒前世的記憶,就算覺醒了記憶,要重新修煉成仙也不是那麼容易的。
在封神之戰之中,可以了結恩怨,如果有心結,念頭不通達,修為無法進步的,也可以透過封神之戰,了結因果。
不過,凌雲見白龍真人發動四海龍族水漫洛城,歧山下的那一戰,似乎和八仙之間的恩怨非但沒有了結,反而越結越深了。
由此可見,了結因果,也不一定需要生死相拼,否則,矛盾反而會越鬧越大。
如果八仙為了洛水城的凡人不傷在白龍真人手中,滅了四海龍族,恩怨就更加無法化解了。
現在的八仙和四海龍族之間的恩怨,就無法透過封神之戰化解,想解開這個局面,除非八仙之中出現混元聖仙,動動手指就能滅了四海龍族,能鎮住四海龍族,讓四海龍族不敢有報仇之心。
這樣一來,恩怨雖然了結了,四海龍族也不敢再存有報仇的想法了。
但是,四海龍族的心結卻還是沒有解開,黃龍真人就算在三萬年後,脫離封神榜的封印,念頭還是一樣不通達,還是一樣有找八仙報仇的想法。
從了結恩怨、了結因果的角度看,凌雲覺得封神之戰的意義不大。
另一方面,因為許多脫離封神榜封印的神離開了天庭,天庭許多官職是空缺的,需要在封神之戰中殞落的強者去天庭任職,替玉帝做事。
這一方面,凌雲就更加不明白了,當初,鴻蒙初開,乾坤未定,需要三山五嶽眾神,雷部眾神,火部眾神,以及四海龍王行雲布雨。
而今,一切都在天道的自然運轉之下,根本就不需要這些神靈了,比如說,四海龍王以前執掌行雲布雨,現在,這些都在天道運轉之下,屬於自然現像了。
人界自有各國的君王管理,也用不到天庭,天庭的存在,的確是意義不大了。
凌雲想不明白,想起了無所不能的天書,就將這些疑惑說給天書聽,問天書,天庭的存在,究竟有什麼有意義?
無所不能的天書,還真的解開了凌雲的疑惑,凌雲也終於明白,天庭眾神都有存在的意義,不過,現在的四海龍族確實是沒有存在的意義了。
上古時代,從洪荒世界出來的生靈,一些因為聽鴻鈞講道,悟得修煉的真諦,成神成仙,有通天徹地之能。
不過,從洪荒世界出來的大多數人,因為聽不懂鴻鈞的大道,並不懂得修煉,只是凡人。
凡人的壽命雖然短,卻因為不像修煉者一樣,專注修煉,一閉關就成千上萬年,而凡人在短短的時間內過完一生,在傳宗接代的理論影響之下,繁衍卻很快,大能者雖然不多,凡人卻是眾多。
剛開始的時候,那些大能者都是盡心盡力地幫助凡人,也順理成章地成了凡人們的領袖。
在無窮無盡的歲月之中,一些得道之人,都在閉關修煉,爭取能讓自己更加的強大,也有一些得道之人,心裡充滿著慾望和野心。
有慾望、有野心,自然會因為爭奪資源而產生矛盾,水之祖神共工和火之祖神祝融,他們各自統領一方。
剛開始的時候,只是部下的一點小矛盾,兩方都不肯大事化小、小事化了,矛盾就越鬧越大,因而爆發大戰。
從兩方勢力底層小人物發生衝突,開始交戰,打到後來,水神共工和火神祝融一言不合,也打了起來,兩人的力量太過強大了,打起來足以毀天滅地,為免傷害凡人,兩人約定,去廣闊宇宙的無盡虛空之中去打。
兩人在無盡虛空之中交戰了很久,火神祝融慢慢地佔了上風,那共工眼看著己方要敗了,完全瘋狂了,顯露萬丈法身,抓起附近一顆星球就向火神祝融丟去,火神祝融也隨手抓起附近的一顆星球向共工丟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