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三搖頭道:“暫時還沒找到。”
江棠棠知道要找野稻不是那麼容易的事,轉頭又問起了蒼梧幾地的收成。
袁三想著這幾天在地裡看到的情況,也一陣唏噓,“夫人尋來的蕉藕十分耐旱,百姓倒勉強有些收成,不至於完全斷收。”
“流民依然可放入城,但讓難民辦的人要仔細甄別,小心難民以外的人入城,另外也放慢流民入城的速度。”江棠棠道。
“那可要繼續施粥賑災?”
“繼續施粥,用蕉藕與木薯煮粥給災民。但不能白給,讓他們搓繩子來換。”
江棠棠自我安慰,她不過是付出一點樹根而已,但她卻可以得到源源不斷的勞動力,這一波血賺。
袁三道:“那蕉藕和木薯是跟庶民們買?這個時候他們只怕不願意賣。”
江棠棠道:“五斤蕉藕或者木薯,換一斤魚粉。”
魚粉是用海裡抓起來的魚烘幹後磨成的粉,味道並不怎麼好,但嶺南的百姓都知道,魚粉養人,比別的東西都扛餓。
那家裡有病人的,又或者剛生産的婦人,吃不上肉的,都想辦法給換上一點,給補身子。
雖然要五斤蕉藕或者木薯才給換,但家裡實在需要的,還是會忍痛換上個一斤。
幹旱除了缺糧外,還缺水。
江棠棠早就安排了人打地下井找取水源後,解決人們的飲水問題。
不過有時能順利找到地下水,有時卻白忙活一二十天。不管挖井的活再苦再累,庶民們都搶著去幹。
因為挖井的工人包三餐飯,而且三餐吃的都是魚粉。魚粉特別能飽肚子,越去幹活越身體好。
人們都以為是魚粉有營養的關系,卻不知主要原因是在水上。
為了讓工人們能元氣滿滿的幹活,江棠棠給工人們的水裡都加了靈泉。
不光是挖井的工人,就是出海打魚,漁場的工人,江棠棠只要抓住機會就給這些人的水裡加靈泉。
庶民們都覺得給官府做工好,全都搶著幹活。
江棠棠此番過來,輕輕鬆鬆就挑選了兩千多個工人回去。這兩千多個工人帶回嶺南後,大部分人送到造船所去造船,另一小部分人分到漁場等各處地方去幹活。
因為幹旱,種植和畜牧業都沒辦法發展,如今重心全部放到了海上。
對船的需求也越來越大。
以前的舊船全部投入到使用中依舊不夠,造船所的人日夜不停地趕工造新船。
江棠棠此番挑來的人主要便是去幹伐木等粗活。y
幹旱雖然有無數的壞處,但卻唯有一個好處,那就是砍伐後的樹木幹得比往常都快,能更快地投入使用。
自從前兩個月江棠棠將香薰球改制成“常平架”,陸時禮再帶領這船員系統地學習了航海知識後,如今的大船能開得更遠,帶回的魚也更多。
除了魚粉成為嶺南人的一項重要添補外,海帶養殖場的海帶,也給大家帶來了無限希望。
如今嶺南的海帶養殖技術已經很成熟了,十個海帶養殖場的海帶都取得了不小的收獲。
只可惜現在四處受災,外邊暴動頻繁,而手裡有糧的家族也開始緊張,即便是抬高幾倍的價格,也不再輕易出售糧食,貿易的事只能暫緩。
這些原本十分緊俏的海産品,暫時只能內部自銷。但海帶到底比不上糧食,解一時之急還可以,但並非長久之計。
好在九月中旬,江棠棠派出去尋找野稻的人終於傳來了好訊息。
有人在海邊的淤泥地裡,發現了外表像稻穀模樣,內裡的米粒呈紅色的野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