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彥之最近忙得焦頭爛額。
雲漢科技前期申請的專利審批已經都下來了,這讓前面很多來和雲漢科技接觸過的企業,再次上門來商談專利授權事宜。
不僅僅包括了幾天前接觸過的想在自動駕駛領域發力的“造車新勢力”和傳統車企,還包括了很多人工智慧賽道上的其他玩家。
連同國內諸如商湯科技、曠視科技,雲從科技,依圖科技這樣具有巨頭之姿的獨角獸企業,也毫不例外的加入了這一行列。
國外人工智慧公司較少,比如周菁前面和陸羽提到過的白頭鷹那邊的nuro公司和uptake公司。
前者主營業務是自動駕駛技術開發,處於自動駕駛領域的領跑集團,意圖打造一個和梁彥之設想的那種普遍適用的自動駕駛平臺,提供一整套完整的自動駕駛解決方案,各家車企都可採用他們的方案,接入他們的平臺。
後者主營業務是基於預測維護的工業物聯網平臺。
歐羅巴的幾家技術最靠前人工智慧公司也置身其中。
提供可自主學習的安全防禦系統的darktrace公司,開發人工智慧區塊鏈操作平臺,提高金融和非金融交易效率的iov42公司。<eero公司,以及開發根據資料推測使用者行為智慧平臺的ntentsare公司。
……
這些公司的代表團隊一一齊聚蜀都,帶著誠意,意圖儘快獲得雲漢科技的專利授權,以完善自己公司所開發的平臺。
其中有不少自身技術實力本來就不俗的公司,他們迫切的希望獲得專利授權,早早的就對雲漢科技提供的專利目錄進行了詳細的研究和分析。
不但自家的技術團隊選定了很多專利,他們還準備接受雲漢科技的技術諮詢服務。
總結起來就是一句話,要更加確立他們目前的技術優勢,以佔據更多市場。
這部分公司可不止有技術實力,還有一定資金實力,他們準備趁著這次加碼,淘汰其他中小玩家,甚至準備和其他巨頭掰掰手腕。
而前來的中小公司則不一樣,他們經過長時間的分析,對市場進行了全面而細緻的調查,紛紛確立發力某個垂直領域或者細分領域的發展目標。
人工智慧全面平臺或許不是大型公司的對手,資金、技術甚至管理。運營都比不過。
但如果專注某個垂直領域或者細分領域,有云漢科技的技術支援和專利授權,做得好的話,不見得就比大型公司弱多少。
他們想得很清楚,耕耘垂直領域和細分領域,可能吃不到肉,但絕對能喝到湯。
假以時日,未必沒有擴充套件經營、擴大市場的機會。
……
梁彥之帶著一個運營團隊,和葛雲聰帶著的一個技術諮詢團隊,和這些公司依次進行了細談。
本來按照葛雲聰的想法,把這些公司都叫到一起,然後開一個專門的解答會就都能搞定,有什麼問題當時問當時答。
但後來發現不怎麼現實,每一家公司的技術團隊實力都不一樣,有的層次高有的層次低,一起解答會產生更多問題。
於是葛雲聰只好每天帶著筆記本,和梁彥之一起和各個公司接觸商談。
商業上的事情自然不用他費心,一些基礎的技術問題也有技術團隊成員解答,只有比較關鍵比較重要的技術細節才需要他給出意見。
所以葛雲聰大多數時候都是在會議桌前操作筆記本,繼續著人工智慧的開發工作。
中小公司還好,雲漢科技這邊的專利技術,根據演算法的優劣和實際用途劃分了不同的授權費用區間,這些公司也都是垂直領域和細分領域,值得商談的地方不多。
但只要想要發展自家人工智慧平臺的公司,商談過程就比較複雜,很多公司光是技術細節討論下來,就不是一天兩天能討論完的。
尤其是很多公司都交了一筆不小的技術諮詢服務費,葛雲聰帶領的技術團隊,要結合這些公司現有的技術水平和平臺基礎,給出最適合這些公司的建議和專利授權。
畢竟這些公司雖然發展人工智慧平臺,但每家公司的側重點還是不一樣,需要的專利也不一樣。
……
每天下班的時候,葛雲聰都有一種強烈的感受:還是做一個單純的程式猿最輕鬆。
商業談判這些事,真就不是人乾的事。
幸虧公司來了個梁彥之,不然這些事情都讓自己單獨來面對,真不知道每天要搞死多少腦細胞。
本來就所剩不多的頭髮,可能要更加稀疏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