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如突然下雨,外賣量激增,外賣小哥也不願意風裡來雨裡去,但又不可能不送,下雨不送,那晴天也沒有單子。
這也是為什麼外賣小哥時常打電話戰戰兢兢的跟使用者說,能不能先點送達?過一會兒跑到樓下,特別不好意思的跟你說實在對不起,今天單子太多了。
因為不在指定時間送達固定數量的外賣,他就會受到懲罰,這關係到他的收入。
而大資料殺熟更明顯,總有使用者發現,同一家餐館同一種菜品,老使用者的價格比新使用者的貴一部分。
自己到餐廳打包的花費,也比點外賣便宜很多,有的甚至便宜接近三分之一。
所以這麼看來,除了最開始的美好,使用者、商家、外賣小哥的生活,都沒有變得越來越好。
而前兩年火熱的打車軟體,同樣是如此。
過了最初的美好,打車越來越難,價格越來越貴,有時候高峰期溢價,甚至是以前的兩三倍。
使用者多花了這麼多錢,與之對應的,網約車司機的收入卻沒有增加。
……
科技發達,資訊科技發達,相比於多年以前,生產力得到了極大的提高,生活物資極為豐富。
但相對而言,大部分人的生活質量,反倒不怎麼高,至少沒有想象中的那麼高。
這就是典型的“低生活”。
這裡的低生活,並不全都是指物資匱乏導致的低質量生活,而是說人們被許多看似合理又不合理的技術,削弱了作為人類的屬性。
就像《外賣騎手,困在系統裡》說的那樣,外賣騎手被外賣平臺的資料反饋框定,工作成果由“接單量”、“超時率”、“差評率”、“投訴率”嚴格量化。
進而,外賣騎手一整天的生活,都被平臺演算法計算出來的各種“指標”推著向前走。
本小章還未完,請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面精彩內容!
xx公里xx分鐘送達等等,生生的將外賣員推成了高危職業,騎手逆行、闖紅燈的事屢見不鮮,造成的交通事故也不在少數。
為的,只是在演算法規定的時間完成訂單,拿到平臺給予的一塊,甚至幾毛錢。
……
這些困在系統裡的外賣騎手,他們為了生活,被一條條資料,一個個單子推著走,永不停歇。
每個人都是平臺系統的一部分,系統會給每個人以最最佳化的路線和方案。
在外賣平臺系統的演算法驅動下,外賣騎手的配送時間一再縮短。
某個騎手在接送單的途中出了意外怎麼辦?
出了意外那就意味著整體效率變低,對你照顧就意味著對別人不公平,該罰照樣罰。
造成意外的並不是付了錢的顧客,外賣送晚了,對他們也是一種不公平。
平臺、騎手、使用者,三方都有合理的訴求。
騎手的配送時間極其有限,午餐晚餐是他們最繁忙的時間,為了不超時扣款,往往鋌而走險,也就是他們口中的“與死神賽跑,和交警較勁”。
平臺需要擴大市場,需要盈利,這是商業活動的本質,也是企業公司的本質,透過演算法提高配送效率,明顯是合理的最佳化手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