鄒週一副求知的模樣,好奇的問到:“這兩者有什麼區別嗎?”
陸羽深吸了一口氣,像看智障一樣看著鄒周,果然是搞藝術的,交流起來真是困難。
難道這就是代溝嗎?
面無表情的解釋說:“如果不考慮其他條件,假設能完成,把一張厚度只有0.1毫米的a4紙對摺,重複對摺42次,那麼這張紙的最終厚度會有.651千米,藍星到月球也只不過是38萬多千米的距離,這就是指數增長。”
鄒周想了想:“但是用指數型觀念來看待科技發展,真的準確麼?”
陸羽:“其實你仔細回顧藍星的科技發展歷程,從宏觀角度來看,會發現科技的發展同樣遵循指數發展的規律,越到後面的發展速度越快。”
“人類在數十萬年的進化過程中,火、石器、陶器等等的發明,再到廣泛應用,花了好幾萬年。”
“而500年前,印刷機從發明出來,再到廣泛應用,只花了差不多100年左右。”
“現在,行動電話、網際網路產品等等從發明再到廣泛應用,只需要短短几年的時間。”
“1990年的時候,藍星開啟的人類基因組計劃,當時都認為,完成這個計劃需要100多年的時間,實際上,到2003年,所有的測序工作就已經完成了。”
“短短50多年的時間,燒錢無數的阿波羅11號登月器的計算能力,甚至比不過街頭小販使用的幾塊錢一個的計算器,一臺智慧手機的計算能力更是達到當時的上億倍。”
……
鄒周聽陸羽說著,雙眼漸漸泛起圈圈,目瞪口呆,只覺自己已有的認知觀念正在迅速崩塌。
震驚了好久才問到:“那技術奇點會在什麼時候出現?”
陸羽伸展雙臂,望向天空:“不知道,我只知道這個速度正在加快,而且會越來越快,說不定哪天睡醒之後,技術奇點就會突然到來。”
“我們正處在一個技術大變革時代,未來的科技很可能不會再是一個漫長的歷程,而是會爆炸似的進步和發展。”
“所以你也看到了,研究園的理念是技術無限,探索也無限,我們正在吸納更多志同道合的研究人員,進行一些前沿技術研究,未來還會繼續擴大研究範圍,只是為了能跟上這個速度,跟上這個時代向前奔流的步伐。”
這些話,陸羽也不是無的放矢,他知道鄒周這個紀錄片以後肯定會被人翻出來,會有更多人看到,現在提前做做鋪墊。
鄒周整理整理思緒:“那你覺得哪些方向會導致技術奇點的出現?”
陸羽:“誰知道呢,就現實一點的講,量子計算機技術可以讓我們得到無法想象的算力,可控核聚變技術可以讓我們得到近乎無限的能源,基因技術可能會讓我們得到夢寐以求的壽命,還有奈米技術,人工智慧等等,這些都有可能加速技術奇點的到來。”
“到了那時候,說不定皮米技術甚至微米技術,反物質能技術,或者能利用卡西米爾效應的技術,能量塊乃至戴森球都已經有了。”
鄒周再一次懵逼了,前面說的幾種技術她還略微知曉一點,但後面說的那些,是什麼?
能吃麼?
……
鄒周和她的幾個同學暈乎乎的走了,邊走還邊在想陸羽剛才說的那些話,尤其是陸羽話裡話外傳遞出的意思,實在是讓他們受到的衝擊太大。
回想前幾天看到模擬機器人和全息投影的時候,似乎還真是像他說的那樣,睡一覺起來,感覺時代已經變了。
未來真的會是如此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