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說燈塔國這個國家強大,是由於有三大支柱:貨幣,科技,軍事。
但是陸羽從經濟學的角度來看,真正支撐燈塔國的,是貨幣和軍事。
而支撐貨幣的,恰恰也是燈塔國的軍事力量。
全世界所有國家軍隊打仗都是燒錢,雖然燈塔國打仗也燒錢,但卻能一邊燒錢,一邊為燈塔國賺錢。
這一點,目前來說,其他國家都做不到。
只有燈塔國,可以透過打仗獲得巨大的利益。
為什麼這麼說?
燈塔國為什麼攻打伊拉克,大部分人心裡想到的都是兩個字:石油。
然而燈塔國真的是為石油而戰嗎?
非也。
如果燈塔國是為石油而戰的話,那麼燈塔國打下伊拉克的時候,怎麼不從伊拉克拉走哪怕一桶石油?
而且,國際石油價格從戰前的38美元一桶,一路飆升到戰後的149美元一桶。
燈塔國的普通民眾並沒有因為軍隊佔領伊拉克這樣的產油國,享受到低油價。
所以說,燈塔國打伊拉克,就不是為了石油,而是為了美元。
……
道理也非常簡單,前面說過,1973年,美元與石油掛鉤。
透過脅迫石油輸出組織歐佩克的主導國家沙烏地阿拉伯,實現了全球的石油交易用美元來結算。
而為了推行貨幣霸權,燈塔國需要全世界都使用美元。
伊拉克的石油儲量位居世界第二,產油量當時位居世界前列。
燈塔國在這樣一個世界主要的產油國打仗,直接後果就是石油價格飆升。
隨著石油價格飆升,意味著美元的需求量也提高了。
戰前你手裡有38美元,理論上來講,你可以從油商手裡買走一桶石油。
現在這場戰爭把油價打到高了4倍多,達到149美元一桶,你手裡的美元就不夠買一桶石油了。
那怎麼辦?
只能去找燈塔國,拿出自己的產品和資源,去換取燈塔國手中的美元。
而這時,燈塔國政府就可以理直氣壯、光明正大、名正言順的印刷美元。
這就是透過戰爭,在產油國打仗打高油價,打出美元需求,從而從全世界賺取利潤。
……
燈塔國打伊拉克,還不止增加美元需求這一個目標。
不從政治上來考量,單從經濟角度來說,小布什攻打伊拉克,也是在維護美元的霸權地位。
現在大家都知道,薩達姆沒有支援恐怖主義,沒有支援基地組織,也沒有大規模殺傷性武器。
但為什麼薩達姆卻最終走上了絞刑架?
1999年歐元正式啟動,薩達姆自以為抓住了在美元和歐元,燈塔國和歐盟之間玩火的機會,迫不及待的宣佈伊拉克的石油交易將用歐元來結算。
接著產生了一連串的示範效應,毛熊國,伊朗,委內瑞拉這些主要產油國,紛紛宣佈自己國家的石油出口,也使用歐元結算。
這麼一番操作,本來就被歐元切走了一塊蛋糕,現在不是還在往燈塔國胸口插刀子麼?
這還了得?
所以說,這場伊拉克戰爭非打不可。
燈塔國打下伊拉克後,還沒等抓住薩達姆,就迫不及待的成立了伊拉克臨時政府。
臨時政府釋出的第一道法令,就是宣佈伊拉克的石油出口,從歐元改回用美元結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