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群烏龜殼,哪怕是輕騎兵來了,也不好使。白貴見此,只能披重甲,和勝毅軍的重騎兵一同衝陣。
數次大戰,西夏兵力匱乏。
然後白貴再以步軍攻城,數戰之下,西夏國土淪喪一半。
興慶府岌岌可危。
西夏皇帝李存孝祈口銜玉,反綁雙手坦膊出城投降。
白貴請命趙桓,趙桓冊封李存孝為違命候,皇族全部押往長安聽候發落。
這章沒有結束,請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
紹興十九年,西夏國滅。
哦,不,宋欽宗趙桓新建年號,建熙元年,西夏國滅。
等西夏國滅後,白貴又馬不停蹄的帶著趙桓跑到了蜀地的劍門關,要求劍門關守將開門迎帝。
劍門關守將不從。
於是趙桓身披戎甲,御駕親征,親自扣關。
劍門關守軍無一不敢放箭。
若是金人脅迫趙桓扣關,那還罷了,放箭也就放了。但現在白貴和趙桓可是宋人,一個宋帝,一個秦王,不敢放箭。
趙桓若死,不管死在哪一個人手中,趙構這個親弟弟哪怕心裡再高興,但也不會輕易放過他,表態還是要做的。
再說,投靠“舊宋”,也沒什麼心理負擔。
劍門關始下。
劍州附近的領土亦歸了舊宋。
但白貴打到這裡,叩開了巴蜀的門扉之後,就沒有再往下打下去了,收住了手,開始全力修理內政,消化所得。
他之所以打劍州,為的是控制住入蜀咽喉。
有了這個咽喉,今後蜀地任由他馳騁。
而且,打下巴蜀,他嫡系兵力攤開的太多,勢必會一一擊破。所以巴蜀這個肥肉,現在還不能吞下。
另外……,他不拿巴蜀,但巴蜀的錢糧亦能被他所利用。
次日,白貴再奏報,奏摺急遞鋪發往臨安。
這次他沒稱呼趙構為康王,而是改稱陛下,並且獅子大開口。
一者索要打下西夏的封賞,二者索要遠征將士的親眷,讓臨安一方透過巴蜀送往秦地。
頓時,不僅臨安震動,更是天下譁然。
收復舊州,雖然足以稱奇。但絕沒有滅掉一國這麼令人震撼。雖然西夏國弱,但怎麼著,也是和宋金遼對峙這麼久的大國。
就這麼……,說滅就滅了?!
臨安城內。
文人名士雖然明面上仍舊稱呼白貴為亂臣賊子,但私底下卻對白貴好感突生,認為他是救時英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