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十年代的中國是一個充滿著矛盾的時期。
或者說他本身就是一個矛盾體。
政治層面上,兩種不同的制度在不斷髮生著碰撞。
保守和改革的碰撞。
經濟上也同樣矛盾。
一方面,國家依然存在著物質緊缺的情況,一方面很多工廠產品大量積壓,發不出工資,甚至靠銀行貸款來度日。
嚴重阻礙著經濟的發展。
甚至有人說,這種情況都是因為改革開放的原因。
改革開放之前,工廠根本不用擔心產品賣不出去,他們的生活不要太舒服。
改革開放了,他們的產品反而賣不出去了。
不是改革開放的錯,是什麼的錯?
其實這是一種必然的結果。
隨著社會的發展,物質逐漸豐富,原來生產的產品光本市或者本縣就能消化。
可是隨著產能的不斷擴大,工廠生產出來的產品需要賣到更遠的地方去。
於是矛盾出來了,很多國營工廠都習慣了計劃經濟,生產出來的東西自有計劃委員會進行調撥。
有供銷社進行銷售。
工廠管理層根本沒有市場營銷的概念。
再一個最重要的是交通運輸不發達。
就算是工廠管理層有意識的走出去,想要把東西賣到更遠的地方去,交通運輸又成了一大問題。
八十年代一個是道路崎嶇,另外一個就是車匪路霸橫行。
雖然經過了一次嚴打,可是車匪路霸就像是韭菜一樣,割了一茬,又冒出一茬。
交通運輸嚴重製約著經濟的發展。
一車貨運出去,不等到地方,貨物就被搶光了,能空車回來都是好的。
一車貨發出去,連人帶車帶貨消失不見,這事一點都不稀罕。
這絕對不是誇張,經歷過八十年代的人都多少經歷過或者聽說過這些事。
張梁組建物流運輸公司,一方面幫著國家安置百萬退伍軍人,另一方面也是為了打通國家的經濟動脈。
流通,市場經濟,只有物資流通起來,經濟才能得到發展。
要想富先修路,話雖然平凡,可說的是真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