熊孩子們自己烤兔子,張狼在一旁作指導。
自然不能讓熊孩子們吃只放鹽巴的烤兔。
張狼到地窖裡端出一盆大油。
大油,估計七零後和八零後都有印象,大油又稱豬油、葷油,是用豬肉提煉出,初始狀態是略黃色半透明液體的食用油。
煉製大油要用豬板油,就是豬身體兩側的脂肪。
煉製大油的步驟,第一步:將板油切成小塊,鍋裡放一些水,大概一小碗水就夠了,然後加熱;第二步:加熱,不斷進行翻炒,板油開始變卷、變色;第三步:繼續翻炒,火不要太大;第四步:當板油炸至金黃色時,放入適量的花椒和鹽;第五步:炸到板油體積縮小,顏色改為焦黃,且炸出的油變得有些稠了,就可以了;最後把油渣子撈出,大油放涼了就變成白色凝固體了,隨時隨用了。
值得一提的是油渣子,這個可是好東西,對於孩子們來說,八十年代能吃到油渣子都是一件幸福的事。
用大油炒菜那叫一個香!
只可惜後世二十一世紀之後,大油基本上消失不見,很少有人再專門去煉大油吃了。
一個是有更加方便的豆油,而一個後世豬飼料喂出來的速成豬提煉的大油也不對味了。
野兔肉屬於高蛋白質、低脂肪、少膽固醇的肉類,兔肉含量含蛋白質高達70,比一般肉類都高,但脂肪和膽固醇含量卻低於所有的肉類,故對它有“葷中之素”的說法。
用通俗一點的話說就是沒有肥肉,沒有肥肉也就意味著野兔肉很柴。
尤其是春天的野兔,經過一個冬天的消耗,野兔身體內的脂肪已經消耗到了最低點。
張狼拿出來的野兔都是從野豬溝弄來的,雖然比其他的野兔肥一點,可是野兔的特性決定了這些野兔肉依然很柴。
如果就這麼放到火上烤的話,那味道,雖然不能說是不能下嚥,但是味道絕對好不到哪裡去!
雖然熊孩子們不在意,可是張狼不想這麼糊弄孩子們。
野兔肉還有一個稱號那就是“百味肉”,意思就是會吸收其他食物的味道,用雞肉和野兔一塊燉,燉出來的兔肉就是雞肉味,和豬肉燉就是豬肉味。
張狼指導著熊孩子們在野兔的肚子裡塞上一塊大油,然後塞上八角、茴香葉、花椒等調味料,然後把肚子封起來,才駕到火上開始烤。
一邊烤一邊往野兔身上刷融化的大油,讓兔肉充分吸收大油的香氣和油脂,這樣烤出來野兔既不柴,而且兔肉裡面混合了豬肉的香味,那味道,張狼在旁邊指揮都忍不住嚥了好幾次口水。
吵吵鬧鬧中終於熊孩子們吃飽喝足了,臨走張狼把地窖裡的野雞、野兔弄出來,讓他們一人帶幾隻回家。
他喜歡孩子是不假,可是他真沒有那麼多功夫伺候這些熊孩子們。
二百多個熊孩子湊一塊,比二百隻鴨子湊一塊還吵,就剛才吃飯的功夫就打了好幾次架,有七八個熊孩子被打哭了。
雖然他小時候也是這麼過來了,全村和他年齡差不多大的,沒幾個沒被他揍哭過的,孩子們之間打鬧不傷感情,哭完第二天可能又湊一塊玩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