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btyetop >
sty1nove.k"
dataads297"
dataadforat="auto"
datafuidthresponsive="true"><ins>
當頂級神棍英諾森十世和許多樞機主教團重要成員在沙林毒氣的攻擊下一命嗚呼,教皇國怎麼看怎麼都要涼了的時候,在這個世界的東方,另一件大規模毒氣襲擊案件胎死腹中。
“來自域外天魔爪牙控制的南洋”、“裝載了重要的特産及南洋火油”、“船上的人不是華人就是泰西紅毛人”,這三種元素構成的船隻再加上嚴密的盤查,獲許入港並沒有什麼問題,但事實上就是船上的貨物那麼多,被)夾帶一些奇怪的東西也是正常範圍。
然而當“神秘的密封容器”出現在這艘商船的艙內,害怕出事兒的船主準備把事情壓下去,他讓心腹手下把“神秘容器”趕緊扔進長江,順水漂走就誰也不知道了,結果“扔東西”的行為被抓了個正著,一船連人帶貨被押送到了應天府。
毛雄輝這邊如臨大敵,畢竟有著後世“飛機撞大樓”的記憶,他所面對的對手有多麼無下限還是很清楚的,整艘船都被“大卸八塊”級別的徹底檢查過了,然後發現來歷不明的“神秘容器”並不止一個,這些容器被送到應天軍工廠,由吳王親自主持進行仔細的拆卸研究,而研究的結果表示——幸虧發現的早,否則一死一大片。
“一共八個容器……其中有四個是氯氣,三個是芥子氣,還有一個按照毒理表現效果,八成是光氣……這是在玩劇毒術士的?”雖然毛雄輝還有心思吐槽,但那種如履薄冰的感覺確實不好,說實話他倒是不怕“飛機撞大樓”式的襲擊,因為動靜太大,容易攔截,倒是這種在貨物中夾帶毒劑的猥瑣做法,確實讓人防不勝防啊。
毛雄輝自言自語這些話的時候,目光投向了在應天府市中心不遠的“昊天宮”和“水玲瓏”,按照計劃,前者是展示新科技産品,促進研發工作的“展覽館”,而後者說白了一個因陋就簡版的水塔——鑄鐵水管、黃銅水龍頭都可以批次生産了,“龍頭一開就噴水”不僅很受歡迎,還是重要的斂財手段,這兩個地方萬一被新阿拉伯帝國那些喪心病狂的貨色放了毒氣,造成的損失簡直就是嗚呼,無法可想!
在加強了對港口所有入境船隻的盤查和對一切“可疑容器”的搜尋之後,毛雄輝把精力轉移到“以毒攻毒”之上,沒錯,他們確實不像新阿拉伯帝國那樣擁有大量的毒劑儲備和可能存在的)一整套製毒裝置,但你要他們就這麼用解毒劑和防護服硬抗毒氣攻擊,那未免有些太過憋屈,太過被動了。
“就你會用毒?以為我不會?只不過你們的毒是純粹的毒,我們的是火加毒!”毛雄輝說的其實是“加了料”的燃燒彈系列武器,雖然無法做到劇毒化學武器那種“沾上就死,碰到就亡”的效果,但用於增加燃燒彈的威力還是不錯的。
最簡單的“火毒雙屬性武器”,那就是硫磺燃燒彈了,王永春用類似的玩意兒坑過濟爾哈朗等人,效果還算不錯,而之前硫磺供應相對不足,沒法那麼奢侈地玩這一手,而現在有了臺灣和倭國兩個硫磺産地,選擇的餘地就大了很多。
除了藉助二氧化硫增強燃燒彈傷害效果的武器之外,量大物美的石灰彈、麻醉效果一流的乙醚彈、還有産量逐步提高的白磷彈都在持續製造之中。值得一提的是白磷彈,這貨也是烈火加劇毒的雙屬性,後世敘利亞戰場俄羅斯用來殺恐怖分子非常給力,而之前由於産量不夠、外加作為“遇到空氣即自燃”的引信消耗太大,所以直到大規模土法煉磷技術出現之前,白磷彈這個大殺器一直是“可望不可及”的。
第一批實戰型白磷彈在應天軍工廠被製造出來,實測結果是“貴,但對得起這個價格”,遇到空氣就自燃,粘性大,粘住就擺脫不了,外加五氧化二磷的煙霧效果,白磷本身的毒性和偏磷酸的毒性都相當給力,而且最重要的一點——白磷彈的反應産物最終會變成磷酸鹽,殘餘毒性遠比那些真正的毒劑要小的多。
生産力,只有生産力才是決定戰爭勝負的關鍵,雖然目前兩個中國穿越者相比那群阿拉伯穿越者少了很多大殺器和裝置,但生産力的持續提高、生産規模的持續擴大都決定了打消耗戰時間越長,中國穿越者這邊越佔優勢,至於英國穿越者和俄羅斯穿越者……他們確實是在西線牽制新阿拉伯帝國擴張的重要力量,但他們存在的意義也僅限於此了。
————分割線————
就如同生物進化既有形態在較短時間內發生明顯改變,但基因層面卻變化不大(例如狗),也有在形態方面變化不大,基因層面卻不斷推陳出新(例如小強)的一般,就算某些兵器在形制上保持穩定,但材質上的改進缺能極大地提高其效能,而在近一段時間的材料技術改進中,最引人注目的是滲碳技術的完善。
碳鋼和低合金鋼基本遵循“含碳量越高就越硬脆,含碳量越低就越軟韌”的規律,淬火、退火、正火、回火等熱處理手段雖然能在一定程度上改變鋼鐵的硬度,但很顯然是有極限的。一個非常鬱悶的事實就是——最適合鍛造加工的熟鐵(總後世標準算就是含碳量低於百分之零點二的“低碳鋼中的低碳鋼”),再怎麼淬火,硬度也就那樣。
解決這個問題的方法就是滲碳,讓熟鐵製品表面吸收遊離態的碳,硬生生的變成中碳鋼甚至高彈鋼。和長期燜火導致表面脫碳,外軟內硬的可鍛鑄鐵不同,滲碳成功的工件是外硬內軟的,這樣一來可以保證表面硬度從而提高攻防能力,二來不至於因為突如其來的沖擊而破碎。
滲碳技術早在兩千多年前就出現,只不過當時的“技術”更多的是歪打正著和“獨門秘笈”這樣的存在形式。後世已經長足發展的滲碳技術可以分為固體滲碳、液體滲碳和氣體滲碳三種類別,且相對來說技術門檻較低的固體滲碳成了現在技術突破的捷徑。
固體滲碳的主要配方是碳酸鹽碳酸鈉、碳酸鋇、碳酸鈣的混合物)和木炭,高溫下碳酸鹽分解産生二氧化碳,和木炭反應産生一氧化碳,而一氧化碳在和鋼鐵表面接觸的過程中産生少量原子態的碳,逐步滲透進入鋼鐵,這個過程原理並不複雜,卻非常需要經驗,滲碳層的厚度、碳含量、和基體的結合牢固程度、工件的應力産生和釋放都是問題,需要大量的試驗去摸索。至於在這些過程中被用來作為試驗品的工件怎麼處理?自然是民用啊。
一項新技術的出現並不需要一開始就盡善盡美,只需要在原有的基礎上有所提高就可以了。例如那些滲碳達不到軍工需要的鐵製品,只要比原來的熟鐵更硬、更耐磨,那還真就賣的出去。在試驗品不斷地湧入民間市場的同時,滲碳工藝也在不斷地提升和改變,當滲碳層厚度超過一毫米,含碳量超過百分之一的時候,這個鋼鐵強化工藝才算是基本上成熟。
“我們用了一年的時間,走完了舊時間線上人們用了幾十年甚至上百年才走完的路,這就是‘有攻略’、‘有地圖’的好處。”即便如此,毛雄輝在確定“當前滲碳工藝可以用了”之後,除了命令推廣技術、擴大産量和繼續改進工藝之外,又馬不停蹄的開始了下一門“核心工藝”的研發——滲氮!
如果說滲碳是讓熟鐵表面變成中碳鋼甚至高碳鋼的話,那麼滲氮則是強行在鋼鐵表面插入氮原子,一方面聲稱氮化鐵等極其堅硬的物質,另一方面則讓鐵的晶體結構發生畸變,從而極大地提高了機械效能。提高硬度倒還在其次,畢竟滲碳也能做到,提高抗腐蝕效能則非常重要,畢竟潮濕、悶熱,金屬腐蝕速度加劇的南洋,是下一步征討的重點。
“從理論上說撒泡尿都可以作為滲氮劑使用,畢竟裡面有尿素,原理很簡單,從實際上說滲氮劑成分相當複雜,而滲氮層出問題的機率遠比滲碳層更多。”由於知道這事情不是一蹶而就,所以毛雄輝並不打算“把科技先攀好了才推進”。而這些天來從各地傳來的有關“農業生産恢複正常”、“水利工程修建順利”、“又發現新的礦藏”之類的訊息更是讓他有某種緊迫感,畢竟一邊生産一邊打仗是己方和敵方都面臨的問題。所以當戰亂的訊息終於從雲南傳到南直隸的時候,毛雄輝並未感到意外,反倒長舒一口氣——
“來了,終於來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