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btyetop >
sty1nove.k"
dataads297"
dataadforat="auto"
datafuidthresponsive="true"><ins>
弘光四年五月初,江戶川下游,克難城。
這座“城池”是以克難炮臺為核心,十幾個高聳的堡壘為拱衛,再加上更外圍的“商業區”組成的,雖然也是沒有完整的城牆,只有壕溝和矮牆,但有那麼多火銃、大炮打底,其防禦力絕非江戶城所能比。
同樣讓江戶城沒法比的是克難城商業意義,看那些熙熙攘攘,面積還在不斷擴張的商業區就知道,要是沒有錢賺,這麼多倭商難道是自帶幹糧來鍛煉身體麼?
如果非要用舊時間線上出現過的事物來比擬,那麼和克難城最接近的應該是上海灘的“租界”。而十七世紀的倭商對金錢的敏銳嗅覺是絲毫不亞於二十世紀上海灘的買辦大亨們,至於這些錢上是不是帶著血汙,誰在意?
到現在為止,常駐克難城的明國軍隊數量在三千人左右,而倭國僕從軍數量在一萬兩千人上下,至於倭商以及和倭尚有關的倭人,數量已經超過了十萬……而維系這超過十萬人的生計的,是貿易。
每過一段時間,就會有從明國來的海船把大批大批的貨物運到克難城最南邊的商埠,同時又有大批大批的貨物被裝上海船運走。而這些貨物的搬運工作是很大一部分倭人的生計來源,當然了……有一些特殊的“貨物”是會自己走的。
你或許會奇怪,倭國內訌爆發了才幾個月,為何就有這麼多倭人賣兒賣女?然後你會得到一個很殘酷的回答——誰告訴你和平時期的倭國百姓就不需要賣兒賣女的?要知道對於長期生活在赤貧線上的倭國百姓開始,把兒女賣掉已經是比偷偷掐死“仁慈”的太多了。
如果從宏觀大資料的角度看,就會發現現在的倭國不斷地有大批大批的人流入,也不斷地有大批大批的人流出。而如果你統計一下流入和流出的人的性別和年齡,就會發現流入的人以男性為主,年齡較大,而流出的人女性比例更高,年齡則小的多。然後稍微思考一下就明白什麼事情在發生了——一邊是大量的北直隸流民被運到倭國開墾土地,另一邊是大量的倭國少女被迫賣身,被運往中國,至於是嫁人還是送往青樓就看運氣了……
這麼明顯的殖民主義行徑,放在十七世紀絲毫沒有違和感,而德川幕府及各路藩主對販賣倭國少女一事的態度是——多賣一些,再多賣一些!
畢竟在幕府將軍和各路藩主看來,金、銀、銅這樣的貨幣金屬是非常寶貴的,糧食當然也是非常重要的,沒有這些重要的軍備物資,拿什麼給武士發軍餉?足輕吃啥?至於什麼賣身的貧苦少女?那是什麼東西?能吃麼?
至於大量販賣少女可能造成的倭國未來大批次光棍的問題,基本沒有人會考慮,反正幕府將軍和各路藩主都是位高權重之人,這樣的人肯定不缺妻妾,至於那些註定要死在紛亂戰火中的足輕和百姓,他們是否找得到老婆很重要麼?
————分割線————
同樣是弘光四年五月初,石見國,石見銀山。
作為德川幕府的三大財源支柱之一,石見銀山在德川家光財政體系中的優先度很高,這種高優先度在倭國內訌全面爆發後尤其重要——德川幕府需要這裡開採出的巨額白銀來購買明國大將軍的武備,而四藩叛軍顯然也很明白這一點。
因此自從冬季結束,天氣轉暖之後,幕府軍隊和四藩叛軍圍繞著石見銀山打了一系列羅圈架,總體看來四藩叛軍佔優,但幕府軍隊也不至於在短期內崩潰。倒是隨著氣溫升高和屍體越堆越多,爆發瘟疫的陰霾始終籠罩在這片遍佈“銀與血”的土地上,秉承“臭了就發瘟,不臭就不發”原則的倭人,倒是比常熟之戰的阿濟格多了一絲警惕性,而他們對付瘟疫的方法是——撤離死人太多的地方,讓狼和烏鴉來吃掉屍體。
於是乎石見銀山周邊戰區,居然打成了“靜坐戰爭”,一臉死相的武士和同樣一臉死相的足輕大眼瞪小眼,還不如那群時不時“嗷嗚”一下的狼和咋聽咋像在叫“傻瓜”“傻瓜”的烏鴉啃食腐爛人肉時有活氣。當然由於理所應當、眾所周知的補給困難原因,這種“靜坐戰爭”也沒持續太久,無論是幕府軍隊還是四藩叛軍,都迅速撿起了自己最精通的老本行——禍害倭國百姓。
於是乎石見銀山附近的倭人村鎮再次遭到了兩支軍隊的洗劫,而那些打著飽嗝的烏鴉和狼又有了新的食物,然而如此慘狀,僅僅石當下倭國內訌的一個小小的縮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