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個汙染總要解決,未來會花更大的代價,為什麼不在開始的時候就進行安排和解決呢。
我們現在的班長就曾經在粵省工作過很多年,他對那裡的情況很清楚,你今天的提醒和堅持很重要。
可持續發展和資源環境的問題,你在資料裡寫的很多,關於這些我們會認真的去研究。是啊,發展問題本身就是一個科學問題,不能只看到眼前,而不顧及未來。”。
古老爺子摸著手中厚厚的資料,感慨的說。
“還有,老爺子,我這裡還有一份關於國內晶片產業發展的想法。
晶片就是電子工業中的石油。這種沙子變金子的產業,是國家戰略層面的。
但如何發展,卻是值得研究的,我認為我們國家晶片產業不能像以前那樣搞那種會戰式的辦法。
這是因為,積體電路的生存和發展與“兩彈一星”是有著本質區別的。“兩彈一星”是一項國家事業,是國家的戰略力量,是非賣品,可以不受價值規律和產業發展規律約束,不需要透過商業化發展。
然而,積體電路是一項戰略性產業,需要商業化的經營與運作,需要面向廣泛的需求和市場,需要形成相當大的產業規模並且要取得良好的經濟效益,才能良性發展。
像晶片的生產數量動輒就是數以億計,幾十億,甚至上百億的規模,軍事用途根本用不了多少,基本上都是應用在民用市場。
正因如此,積體電路一定要走向市場,形成產業,取得效益。積體電路產業需要資金、市場、技術、人才和政策五個方面的協同支援。國家的角色應當是產業政策的制定者和扶持者。
晶片產業有一個特殊的地方,就是那個摩爾定律。
根據摩爾定律:每三年晶片特徵尺寸縮小三成,整合度提高4倍。或者可以表述成,每一年半到兩年的時間,晶片的整合度翻倍。
國家直接進行,就會趕不上他的這個翻倍的速度,往往會出現國家引進,建設,生產,落後,然後只能再引進,再建設。這樣迴圈下去,國家也賠不起。”。
季宇寧知道前幾年內地關於晶片產業有一個會議。這就是那位萬老爺子主持的,還是搞全國會戰式的思路去發展晶片產業。
但前世在80年代末以及90年代一共有三次這種類似於會戰的計劃,蕞終實際上都是失敗了,國家浪費了大量的資金和人力物力。
“我們國家的晶片產業還有一個問題,就是巴黎的那個機構對我們的限.制。
不過我們這兩年研究的進展很快。我知道的是去年已經突破了兩微米技術,正在搞1.5微米。
我們在技術上突破的越快,巴黎那邊的限.制就會放寬的越快。”。
前世在84年這個時候,國內半導體研製所能達到的蕞小精度是5微米水平,國際上已經達到了1微米以下精度。1985年巴黎的那個委員會規定5微米以下的超大規模積體電路的裝置、技術和產品都是要嚴格對華夏禁限的。
國內突破三微米水平,進入超大規模積體電路時代是在1987年。1989年將對華夏的半導體技術禁限做了更改,3微米以上的技術就不再對華夏禁了,但是3微米以下、尤其是2微米以下的技術對華夏仍然是嚴格限.制的。
內地跨上一微米臺階是在1991年。此時國際上的微電子研發水平可以達到0.18微米。
前世的80年代初,內地和國際的差距大概為6年,即整合度相差8倍。
這一世內地在82年下半年得到了天上掉下來的許多餡餅,其中就有晶片技術和裝置,這裡面甚至有暗中拍的上萬小時的日本工程師的操作的錄影,這些都是晶片產業核心的東西。晶片產業蕞終比拼的就是製程工藝。
這些獲得的珍貴的技術資料,大大縮短了內地微電子技術的發展時間。
季宇寧估計如果今年能夠突破1.5微米技術,那麼內地和國際上的差距,就會縮短到兩年左右的時間。
喜歡我的命運改變器請大家收藏:()我的命運改變器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