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和三十年九月二十四日,德承縣郊外。
這裡屬於北燕地區,是燕地最北邊的一座城池。
雖是縣城,但是人煙稀少,周圍高山環繞,細水長流,風光景色頗為不錯,也正因為如此,大魏歷代帝王都將自己的陵寢選到了這裡。
倒不是完全因為風光秀麗的原因,據欽天監堪輿說這裡龍氣旺盛,葬在這裡能讓大魏王朝千秋萬世,甚至還有人在群山間看到過真龍。
此刻德承縣外的一座高山下,一大隊披麻戴孝的人馬正在緩緩前進,與普通送葬隊伍不同的是,這支隊伍中間還有一大堆披甲持刀計程車卒。
很顯然,這是廣和帝的送葬隊伍。
從月初到現在,要不是用了特殊的草料與存放環境,廣和帝的屍身早就腐爛發臭,期間又發生了這麼多大事,能在今日下葬也實屬不易。
參加此次送葬隊伍的除了少數幾個負責禮儀的官員,其他基本都是皇親國戚,各地的藩王也大多到齊了。
因為是送亡帝入陵,按照律法,所有人進入陵區後不得騎馬,於是包括新皇魏弦從上到下都是步行前進。
作為新皇,魏弦自然是走在最前列,身邊則是兩個負責禮儀的官員。
而在他們身後則是一群皇室宗親,包括那些手握實權的藩王。
不過這些藩王並沒有來齊,來的只是燕王魏寧劍、廣陵王魏盡參、膠東王魏權、駐王魏鑑,以及不遠千里趕來的蜀王魏連。
大魏七王,除了隴王魏荼與楚王魏林,都到齊了。
這沒來的二王,一個是完全漠視朝廷,不理不睬,還跟朝廷對著幹;另一個則是稱病,以身體不適為由,推脫了此次喪葬。
燕王魏寧劍,封地就在北燕,負責拱衛北凰,初代魏王乃是大魏開國高祖魏常的親弟,故此將他封在燕地,讓他負責拱衛北凰,畢竟手足情深,完全信得過。
這代魏王生的也是十分勇武,身段高挑精壯,兩頰削瘦卻被不失莊嚴,寬眉長眼透露著一絲精幹,不像個藩王,倒更像是個將軍。
廣陵王魏盡參,高祖三子封於廣陵,富庶程度在大魏也是名列前茅,據說是因為太子病故,高祖傳位於平庸至極的二皇子,也就是後來的文宗,考慮到一向精明能幹的三皇子,故此封了個富庶地區,讓他縱情享樂,不讓他有多餘心思。
初代廣陵王也是明白這一點,到了廣陵後也是聲色犬馬,夜夜笙歌。後邊幾代廣陵王雖然有時候會有些小動作,但總的來說還是對皇權存在著敬畏。
這代廣陵王,魏盡參,長得身材矮小,面色蠟黃,五官也是頗為平常,就是個田間農夫模樣,但雙眼卻是炯炯有神,彷彿能看穿世間一切。
膠東王魏權,高祖四子封於膠東,瀕臨汪洋,坐享魚鹽之利。這麼多年下來,在歷代膠東王的經營之下,膠東地帶也是蒸蒸日上,府庫充盈。
魏權算是這幾個藩王裡邊,最為年長的那一個了,六十多歲的樣子,長得也是一副平常小老頭的樣子,身材瘦小,髮鬚皆白,但那股子精氣神卻是絲毫不差,給人一種還在盛年的感覺。
駐王魏鑑,高祖五子封於宛地,但是因為後來犯了事,收回了大部分領地,只單單保留了一個駐郡,但爵位沒變,故此改稱為駐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