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btyetop >
sty1nove.k"
dataads297"
dataadforat="auto"
datafuidthresponsive="true"><ins>
丁偉自從在德興樓邂逅大喬之後,正想著抽時間去一下喬府,拜訪喬家家主喬玄,當然最主要的還是去見一見美女大喬。
可是喬府在什麼地方,洛陽城那樣大,如果一家一家的去找,顯然是不可能的。最後想來想去,還是將此事告訴了賈詡,讓賈詡派隱風閣成員去找。
賈詡對此事自然是很上心了,很快便找到了喬府的位置,但是,隨著時間越來越接近新年和兒子的婚期,丁偉也漸漸的忙了起來。主要是因為各地的官員陸續回來,有許多事情需要他定奪。
比如新添了幽州、青州和冀州的許多地方,這些地方都需要派官員。雖然說丁偉麾下人才濟濟,但是現在已經佔了半個大漢,各郡的太守都很緊缺,就不要說那些縣令了。
幽州有很完善的取仕制度,也吸引了許多文人前去,因此上基本還可以滿足,但是青州和冀州,以前丁偉所佔的地方不多,而袁紹麾下的那些下級官員,孔融和董昭有許多都看不上,因此所缺人員非常多。
在眾人的商議之下,決定明年二月在洛陽仿照幽州的模式,選拔一些官員。
對於選拔的制度,丁偉的那些屬下,爭得非常厲害,因為在幽州,當時情況特殊,基本上是唯才是舉。可是如今,丁偉已經成了天下最大的諸侯,而且,將來很可能登上九五之尊,那現在的取仕制度就不能簡單的唯才是舉了。
比如孔融就提出了德行為先,必須要選拔品行端正的人擔任地方官員,因為北方的許多地方,已經沒有了戰事,最重要的便是休養生息。
而沮授等人又提出了要適當的偏向於世家,在如今的情況下,攻城略地寒門子弟和百姓自然沒有任何問題,但是要治理地方州郡,世家子弟的才能更大一些。
當然丁偉也穿插了一些意見,比如,將在農業方面和經商方面有卓越才能的人可以選為地方官員,做一些縣令,甚至太守。
丁偉的提議,盡管許多人都不太認可,但是幽州的模式已經放在那裡了,以前的苦寒之地,現在非常富裕,吸引了許多百姓,先是上谷和代郡良田無數,牛馬成群,現在又發展到了遼西、遼東、樂浪、玄逸等郡,丁偉大軍的糧食,完全依靠幽州供給。而且大家驚奇的發現,幽州的人口竟然已經突破二百萬。
在這樣事實的面前,加上丁偉是他們的主公,因此沒有人反對,當然,他們也無力反對。而且他們立刻想到,商人之中,能力突出者,自然是,糜竺,甄堯,蘇雙,張世平,這些人要麼以前做過官,要麼很早就是丁偉的心腹,讓他們做太守,自然也沒有人會反對。
其次,除了選拔一些文職官員外,武將也不能少。雖然以後象幽州、幷州,除了北方與西羌、匈奴、鮮卑、烏丸接觸的地方為,其他均無戰事,但是總需要剿匪呀,什麼時候還能少了那些,作奸犯科,偷竊殺人之徒呢!
這一商議,整整是三天,才拿出了最終的方案,為了能夠吸引整個天下有才之士,決定在新年世子大婚之時一起公佈,告知天下,選拔時間定在四月,所選官員五月上任。
當然這個時間,是賈詡,龐統,徐庶三人商定後丁偉同意的。因為明年五月要出兵漢中,期間肯定會調兵遣將,為了不引起天下諸侯的注意,將新任官員上任的時間定在四月,造成一種官員正常流轉的假象。
好不容易將這些事都安排好了,丁偉正要去喬府,可是事情又來了。
魏王曹操,吳王孫堅,蜀王劉璋,漢中王劉備,南漢皇帝劉表這五大諸侯為丁偉世子大婚送賀禮的使者都來了,齊聚洛陽城,丁偉自然是要在王府之中設宴了。而且這些使者,幾乎都是當世名人,丁偉不得不親自召見。
曹操的使者陳琳,南漢皇帝的使者王粲丁偉在德興樓已經見過了,不過當時並沒有亮明身份而已。
劉備的使者是諸葛亮,對於這個在後世幾千年之後,被稱為智慧化生的武侯,丁偉是非常敬佩的,因此一定要見。劉璋的使者張松雖然其貌不揚,但是很有才學,過目不忘,更為重要的是,他的心中就裝著益州的地圖,不過現在估計他已經在暗中歸順了劉備,但是結交一下還是有好處。
孫堅的使者顧雍,那可是岳父蔡邕的弟子,估計孫堅也正是看中了這一層關系,才派顧雍來的,那丁偉也是一定要見了。
沒有辦法,只好在王府之中,大擺宴席,而這一天已經是臘月二十六了。
洛陽王丁偉設宴,所來之人,皆為天下名士。有青州刺史孔融,丁偉的岳父蔡邕,蘇芳,有麾下重要的謀士沮授、董兆、賈詡、龐統、徐庶,麾下重要的將領關羽、張飛、趙雲、太史慈等。當然還有一位重量級人物,他便是天下著名的經學大師,已經七十多歲的鄭玄鄭康成。
眾人都到了之後,丁偉才姍姍來遲。這並不是丁偉高傲,而是作為上位者的一種姿態,因為如今大漢天下,要說誰是第一人,那自然是洛陽王丁偉,至於濮陽的皇帝劉協,和南漢皇帝劉表,他們都要排在後面。如此重要身份的人,豈可先來等待別人呀!
群賢畢至,可謂眾星雲集,宴會自然熱鬧非凡。這些人有的互相認識,有的還是朋友,有的早就聽過其名,因此相見甚歡。
鄭玄和孔融是眾人談論的焦點,不過談得最多的,還是洛陽王丁偉的詩文。
鄭玄先從《遊子呤》,《從軍行》,《贈荀攸》,一直談到了寫給蔡琰和蘇雪的詩,每一首都作了點評,最後的高潮部分,自然是,飛龍山論英雄時作的兩首,《短歌行》和與曹操合寫的《蒿裡行》。
文人談詩,武將也不示弱,他們首先談論丁偉的第一首詩《贈子義》,然後是《從軍行》,而掀起高潮的則是《精忠報國》。當文士們唱和“對酒當歌,人生幾何”時,武將們也唱起了“狼煙起,江山北望”,可謂千古之盛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