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嘖嘖贊嘆道:“小江你看,‘一身金翠畫不得’,形象地將綠孔雀的特點惟妙惟肖地描繪出來。”
就正如影片裡綠孔雀,就很容易能看出,它那頸部魚鱗狀的羽毛會隨著陽光折射角度的不同變化出從藍綠、古銅到金黃無窮的光彩。
真是名副其實的“畫不得”。
這可不是藍孔雀可以比擬的。
其實,在歷史文化中,綠孔雀一直都佔據著十分重要的地位。在中國古代,從中原的河川到嶺南的丘陵、從江漢平原的湖沼到彩雲之南的深山峽谷,都有綠孔雀那美麗的身影。
因此在中國文化萌芽之時,它就是一直被謳歌、被精心描繪的物件。
這種世界上最大的雉類,曾經震撼著每一位有幸見到它的人。
我們的祖先發自內心的折服於它的美麗,紛紛把它寫入詩歌、繪入畫作、裝點服飾、甚至燒入更為永恆的瓷器中。
老嚴說著這些時,心裡的贊美溢於言表,有一種大國文化的感覺在裡頭。
愛之越深,悲之越切,他高興之後,臉上開始一陣感傷,說道:“可惜很遺憾啊,如今我們看到的大多是藍孔雀,很少有人看過真正的綠孔雀。”
為什麼?還不是因為數量稀少了唄。
即使是國寶大熊貓,只要去到大一些的城市公園裡,基本上都能見到其身影。而想見真正的綠孔雀,何其難。
中國作為綠孔雀原産國之一,出現這種情況的原因,除了野生種群日漸稀少,人工繁育混血嚴重外,還有一個非常令人無奈的情況:大多數中國人不識綠孔雀!
嚴老教授拿出自己的手機,裡面儲存著一些圖片,他拿給江予桐看,說道:“你看,這是以前90年代的語文課本裡的插圖,《驕傲的孔雀》,你看出問題來了沒有?”
江予桐拿過手機一看,訥訥的說道:“這……也是藍孔雀。”
這也是印度神鳥藍孔雀,而不是咱們自己的綠孔雀。
要不是先前才對比看過綠孔雀和藍孔雀,她哪裡能看出問題來?插圖裡,孔雀的脖子是藍色的,頭頂的翎毛是散開的,而不像綠孔雀那樣。
也就是說,就連90年代的語文課本上,也只有藍孔雀,而沒有綠孔雀。甚至還沒有引起人們的重視。
基本上,“孔雀”的形象很多已經被藍孔雀取代。世人只知有藍孔雀,而不知綠孔雀。
明明綠孔雀才是土生土長的中國原生物種、屬於我們華夏大地的神鳥啊!
嚴老教授很痛心,他認為這都是我們歷史傳統文化中,令人痛心的流失和錯誤!
很多人分不清藍孔雀和綠孔雀,導致了對這一物種的認知度降低,也沒有真正的瞭解到這種物種瀕危的程度。
多年前,國內很多動物園引進孔雀的時候,就算有綠孔雀,很多已經並非真正的綠孔雀,大多已有雜交現象,混養現象確實是存在的,在那些年,人們對孔雀物種保護意識並不是很強烈。
就算目前,大部分公眾還是不瞭解綠孔雀的生存狀況,也分不清藍孔雀、綠孔雀。
在大多數人的印象裡,孔雀就是孔雀,似乎沒什麼區別,比如有些人做了一個綠色植物的孔雀造型景觀,雖然是綠色為主,但造型其實是藍孔雀的。
而沒有人發覺這有什麼不對,根本沒人認識。
現在的國內各大動物園,基本上沒有真正的綠孔雀,大多是藍孔雀;即使有,多數也只是有藍孔雀和綠孔雀雜交繁殖的孔雀,這種孔雀外貌上帶有藍孔雀和綠孔雀的一些特徵。
有些動物園倒是想出了一些笨辦法,將藍孔雀和綠孔雀共同圈養在一起,雖然會加強觀賞效果,但是雜交會加快這種珍稀物種的退化腳步。
嚴老教授不無哀嘆道:“這些藍綠雜交的混血孔雀,著實玷汙了綠孔雀高貴的血脈啊!”
語氣雖然酸了點,但是那種尊崇自家尊貴綠孔雀的心思,卻是一覽無餘,讓人動容。
江予桐也被他打動了,問道:“嚴老,那您說,我們現在還能做些什麼呢?”
面對全國總數不到二百隻的綠孔雀,而大多數人還根本不知道現在看到的孔雀,跟千百年流傳下來的孔雀根本就不是一回事,這確實讓人痛心。
電腦螢幕裡,那一對綠孔雀翩翩起舞的影片正在無限迴圈式的播放著,它們那美妙的身姿,現在看來,更是稀缺中的珍稀。
這一對孔雀,要怎麼處理呢?放回滇省?孔雀的故鄉,似乎一直預設在那裡。
嚴老教授趕緊擺手拒絕:“千萬別,那裡的綠孔雀都已經難以為繼了,放過去等著被亂七八糟的藍孔雀混血後代,稀釋血脈嗎?”
他希望,這對綠孔雀能就在這裡生活下來,能讓更多人看到,從歷史文化幾千年流傳下來的綠孔雀,到底是什麼樣的。
不要再提什麼孔雀王朝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