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btyetop >
sty1nove.k"
dataads297"
dataadforat="auto"
datafuidthresponsive="true"><ins>
種師道等人並不知道武大郎提出這個造反的依據是什麼,或許按照大宋現在的情況,真的會在發生一次造反。
但問題是,武大郎怎麼會知道是在兩浙一帶?
而且還說的有板有眼,就好像能未蔔先知一樣。
種師道自認為自己是一個軍事家,對戰局的把握已經到了爐火純青的地步,但跟武大郎一比,自己好像就是一個牙牙學語的小孩一樣。
武大郎能看到的戰局變化,他卻看不到,最後還要武大郎提醒,而武大郎只是一個文官啊。。
種師道現在真的是越來越看不透武大郎了。
不過這些還有待驗證,萬一武大郎的判斷是錯的呢?
而讓種師道看不透的武大郎只是佔了知道歷史的便宜,武大郎知道宋江起義之後,後面有一場規模更大的方臘起義。
但現在大宋的歷史因為他已經悄然改變,武大郎也並不知道方臘起義到底會不會爆發。
如果方臘起義純粹是農民起義的話,應該不會爆發,畢竟稅收降低,而且不再亂收苛捐雜稅,百姓肯定會安定下來。
但如果方臘起義是白蓮教在背後推波助瀾的話,這場起義肯定會爆發,白蓮教不可能放過這次機會,因為這次是唯一的一次機會,往後百姓生活好了,便再也沒有這種可能了。
不管會不會,武大郎叫種師道事先準備總是沒錯的。
在武大郎交代完這些事之後,這場宴會沒過多久便結束了,大家也各自散去。
而蔡京那邊的宴會也跟武大郎這邊的差不多,桌子上的東西吃得所剩無幾,宴會也差不多要結束了。
不過在結束的時候,總有人喜歡出來搞一下事。
鄧詢武開口說道:“武大郎離開確實是一個值得慶祝的事,但武大郎離開又不是不回來,回來之後我們不是又要回到了以前的日子嗎?”
餘深沉吟了一下:“所以,鄧尚書是想讓武大郎永遠回不來嗎?”
鄧詢武:“我只是想給武大郎製造點麻煩,讓他難以回來。當然,如果永遠回不來就更好了。”
白時中:“沒錯,我們這飯也不能白吃,大家一起集思廣益一下,想出一個對付武大郎的辦法。”
張邦昌冷哼一聲:“蔡太師沒來參加宴席,既然讓方青山宴請我們,那就讓方青山想一個法子好了,畢竟他是可以跟武大郎媲美的人物。計謀肯定不比武大郎弱吧。”
許多大臣眉頭微微一皺,都這個時候了,他們居然還這麼不團結,這張邦昌好像一直不待見方青山。
不過這些大臣也沒多說什麼,既然蔡京看重方青山,那麼方青山就應該接受這一切考驗,所謂欲帶皇冠,必承其重,方青山也要接受來自他們這些大臣的考驗才行。
方青山的臉上始終掛著和善的微笑,好像並沒有因為張邦昌的挖苦而感到生氣,一直給人一種如沐春風的感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