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了雲南這裡,周安他們隨處可見的都是少數民族的服飾,幾人一路走走停停,停停走走,花了好幾天才到了騰衝這個地方。
來到這裡,就能隨處看到有玉石買賣的地方,還有一些翡翠加工廠和雕刻作坊。
這裡的翡翠貨源都是直接從緬甸過來的,要說這裡的翡翠市場也有一千多年了,它以翡翠加工為主,國內很多翡翠商店都是從這裡進貨的。
想去緬甸自然要找熟人,不然你連進緬甸的路都不知道。
熟人周安沒有,莊春秋也沒有,不過他已經聯絡過了京都做翡翠的朋友,他們給莊春秋介紹了一位騰衝做翡翠生意的朋友,他們到這裡就是找這位老闆的。
見了面,和這老闆寒暄幾句,這老闆叫寸兆果,據說他們的祖先是明朝的衛指揮使。
聊了幾句,寸兆果也同意帶大夥去緬甸,不過得付佣金,畢竟去一趟也不容易,爬山涉水的,而且叢林危險也很多。
這個佣金,大家自然沒有意見,畢竟和別人也不熟,能帶你去也就不錯了。
去歸去,寸兆果還要讓大家去了以後,一切聽他的,不單獨行事,要是被那些軍閥抓走了可別怨他,畢竟那裡社會還不穩定,隨時隨地兩個軍閥都有開火的可能。
聽了寸兆果的話,周安都有些後悔跟著一起來了,哥們是來賺錢的,可不是送命的。
但事已至此,周安也不想被這些人瞧不起,只能硬著頭皮上了。
一路上,寸兆果很健談,說哪裡哪裡有玉礦,被什麼什麼將軍所佔領。
有這些玉礦,這些將軍就有了經濟來源。
說起來緬甸也是諸侯割據的國家,地方軍閥擁有大規模的軍隊,所以這些天材地寶都不在國家的手裡,而是在有實力的某些將軍的手裡。
說道緬甸,那它和華夏就源遠流長,有著積澱深厚的歷史情誼
在歷史上,緬甸就是華夏重要的傳統友邦。
中緬山水相連,民族相通,人文相親,兩國人民互稱“瑞苗胞波”,情深誼厚,源遠流長。
正是這種地緣、人緣、文緣等因素的影響,自古以來中緬兩國就保持著緊密的聯絡,早在公元前4世紀,兩國人民就克服“山川延邈,道里修阻”的艱難險阻,透過貫穿川滇緬印的陸路天然通道往來通商。
和緬甸最早建立邦交的,應當是在漢和帝永元六年公元94年),位於緬北的撣國遣使來朝。
總體上而言,直到宋朝,兩國的使團互訪的頻率並不高,因為受限於道路交通狀況影響,當然,還有一些華夏朝廷內部的問題。
直到元朝時期,華夏再度實現大一統,拓寬了通往緬甸的水陸交通,中緬大規模的經貿往來開始發展起來,陸路貿易迅速發展,海道貿易相當繁榮。
明朝時期,明與上緬甸的阿瓦王朝、下緬甸的白古王朝,都建立了良好的關係。
清朝時期,中緬關係時好時壞,一度比較緊張,直到乾隆五十五年1790年)緬甸才正式納入以華夏為核心的東亞宗藩體系。
兩國關係進入良性發展的軌道,開啟了持續近百年的友好往來、貿易互通。
總體來看,元、明、清三朝,中緬關係雖發展歷經曲折,發生過短暫的摩擦、衝突甚至戰爭,但民間的互通有無未嘗間斷,民間的長時期和平友好、平穩發展依然是中緬兩國曆史關係的主流。
唇齒相依、患難與共的戰鬥友誼
自光緒十二年1886年),外族入侵緬甸,使得華夏和緬的關係破裂,好在解放後,華夏又修復兩國的關係,也使得兩國再次進入和平期。
寸兆果帶周安一行人來的地點是曼德勒德貝金鎮,在這裡不但有玉礦,而且還有金礦。
寸兆果指著不遠處的一座山說那個山頭就有金礦,而且是早邁將軍名下的產業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