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紹寫信給袁術,信中說:
“先前我與韓文節韓馥)共謀長久之計,要使海內見中興之主。如今長安名義上有幼君,卻不是漢家血脈,而公卿以下官吏都媚事董卓,如何信得過他?
“當前只應派兵駐守關津要塞,讓他衰竭而亡。東立聖君,太平之日指日可待,難道還有什麼疑問!況且我袁氏家室遭到屠戮,決不能再北面事之了。”
他不顧袁術的反對,以關東諸將的名義,派遣原樂浪太守張岐拜見劉虞,呈上眾議。劉虞卻斷然拒絕。袁紹仍不死心,又請他領尚書事,承製封拜,也同樣被劉虞拒絕了。
名動天下
此時,董卓並未垮臺,關東牧守們卻為了擴充個人的地盤,爭奪土地和人口,相互爭鬥。韓馥唯恐袁紹坐大,故意減少軍需供應,企圖餓散、餓垮袁紹的軍隊。而袁紹並不滿足於一個渤海小郡,對被稱為天下之重資的冀州垂涎已久。
在聯兵討董時,袁紹曾經問過曹操:“大事如果不順,什麼地方可以據守呢?”
曹操反問:“足下的意思怎樣呢?”
袁紹答道:“我南據黃河,北守燕、代,兼有烏丸、鮮卑之眾,然後南向爭奪天下,這樣也許可以成功吧!”
袁紹所謂南據黃河,北守燕、代,其中間廣大地區正是物產豐富、人口眾多的冀州。不過,當時袁紹並不景氣,門客逢紀建議他攻取冀州時,袁紹非常躊躇,拿不定主意,對逢紀說:
“冀州兵強,我軍飢乏,如果攻打不下來,我連立足的地方都沒有了。”
逢紀獻計道:“韓馥是一個庸才,我們可以暗中與遼東屬國長史公孫瓚相約,讓他南襲冀州。待他大兵一動,韓馥必然驚慌失措,我們再趁機派遣能言善辯的人去和他說明利害關係,不怕他不讓出冀州來。”
袁紹很看重逢紀,果然照他的意思寫一封信送給公孫瓚。
初平二年191年),韓馥部將麴義反叛,韓馥討伐不利,袁紹派使者與麴義結交。同時公孫瓚發兵,南襲冀州。
韓馥一戰敗績,慌了手腳,此時袁紹的說客高幹、荀諶不失時機地到了鄴城。
高幹是袁紹外甥,荀諶與韓馥的關係不錯。他們對韓馥說:
“公孫瓚乘勝南下,諸郡望風而降;袁車騎也領兵到了延津,他的意圖難以預料,我們私下都很為將軍擔憂。”
韓馥一聽,不禁倒抽了一口冷氣,急切地問:“既然如此,那怎麼辦呢?”
荀諶不正面回答,反問道:“依將軍估計,在對人寬厚仁愛方面,您比袁紹怎樣?”
韓馥說:“我不如。”
“在臨危決策,智勇過人方面,您比袁氏怎麼樣?”
韓馥又說:“我不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