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接上文,三國寫道:
董卓朦朧雙目,見布注視床後,目不轉睛;回身一看,見貂蟬立於床後。
卓大怒,叱布曰:“汝敢戲吾愛姬耶!”喚左右逐出。
……一日,呂布見卓與獻帝共談,便乘間提戟出內門,上馬徑投相府來;繫馬府前,提戟入後堂,尋見貂蟬。
蟬泣謂布曰:“我雖非王司徒親女,然待之如已出。自見將軍,許侍箕帚。妾已生平願足。誰想太師起不良之心,將妾淫汙,妾恨不即死;止因未與將軍一訣,故且忍辱偷生。今幸得見,妾願畢矣!此身已汙,不得復事英雄;願死於君前,以明妾志!”
言訖,手攀曲欄,望荷花池便跳。呂布慌忙抱住,泣曰:“我知汝心久矣!只恨不能共語!”
貂蟬手扯布曰:“妾今生不能與君為妻,願相期於來世。”
布曰:“我今生不能以汝為妻,非英雄也!”
蟬曰:“妾度日如年,願君憐而救之。”
布曰:“我今愉空而來,恐老賊見疑,必當速去。”
蟬牽其衣曰:“君如此懼怕老賊,妾身無見天日之期矣!”布立住曰:“容我徐圖良策。”語罷,提戟欲去。
貂蟬曰:“妾在深閨,聞將軍之名,如雷灌耳,以為當世一人而已;誰想反受他人之制乎!”言訖,淚下如雨。布羞慚滿面,重複倚戟,回身摟抱貂蟬,用好言安慰。兩個偎偎倚倚,不忍相離。
卻說董卓在殿上,回頭不見呂布,心中懷疑,連忙辭了獻帝,登車回府;見布馬繫於府前;問門吏,吏答曰:“溫侯入後堂去了。”
卓叱退左右,徑入後堂中,尋覓不見;喚貂蟬,蟬亦不見。
急問侍妾,侍妾曰:“貂蟬在後園看花。”
卓尋入後園,正見呂布和貂蟬在鳳儀亭下共語,畫戟倚在一邊。卓怒,大喝一聲。布見卓至,大驚,回身便走。
卓搶了畫戟,挺著趕來。呂布走得快,卓肥胖趕不上,擲戟刺布。布打戟落地,卓拾戟再趕,布已走遠。
可謂至此,董卓與呂布,因為貂蟬的緣故,兩者之間將要爆發不可調和的矛盾,男人有兩大恨,一是殺父之仇,另一便是奪妻之恨,可謂不共戴天。
董卓甚至與他的首席謀士兼女婿直接說道:“叵耐逆賊!戲吾愛姬,誓必殺之!”
當然這一切都是王允設計好的!而貂蟬居中的虛與委蛇,讓呂布與董卓離心離德等所作所為便是其中非常重要的一環。
於是王允的兩面三刀的假意調解下,呂布最終倒向了殺董卓的行列。而董卓這時,因為李儒的勸說,沒有捨得把貂蟬賜給呂布,但也沒有再嚷著要殺呂布,仍然讓他如往常一樣貼身保護自己。
要說董卓也是膽子大,就這樣還敢讓呂布呆在自己身邊不說,還貼身保護,這是嫌棄自己命長嗎?
要說他嫌棄自己命長,何必修建郿塢這個私人行樂的安樂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