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在何進在兩難選擇間躊躇時候,臨朝稱制的何太后終於發話了——“苟富貴、勿相忘”!
吃水不忘挖井人,做人要講良心。不是有宮裡這些宦官提攜何家,哪裡會有今天的榮華富貴?與士大夫共天下,腦子進水了?
深居宮禁的何太后怎麼能體諒到兄長的難處?婦人之見認為做人還是要飲水思源的好,眼前這些宦官“不是親人,勝似親人”。
何進聽了妹妹的話,心情變得格外沉重。他在絞盡腦汁尋求一個士人與宦官都可以接受的解決之道。事情不但關係到國計民生,而且關係到家族的興衰榮辱。他彷徨、他無助、他猶豫,有苦難言。
最終,無計可施的他聽從了袁紹的提議——徵召四方猛將入京,以此脅迫何太后做出讓步,誅除宦官!
任大將軍主簿的陳琳不明就裡,勸諫道:“以將軍目前的實力,殺幾個宦官就如同鼓洪爐燎毛髮一樣簡單。殺個把宦官是順天應人之事,何必多此一舉?引來外援不但於事無補,可能還會帶來新的動盪與不安定。”
出於對國事的擔憂,曹操也極力勸阻。
以袁紹的智商自然明白從外招兵有可能帶來的嚴重後果,但他極力慫恿何進這樣做,袁紹這樣做,是決心施展“化功大法”,借何進的溫房,孵化自己的蛋。
袁紹進入何進的將軍府,並不是真心賣身投靠,當他發現以他現在的政治能量,既不能另起爐灶,亦無力對朝政指手畫腳的時候。只有穩打穩紮的逐步滲透,暫時作個“二道槓”等待時機成熟。
按照袁紹所想,何進徵召的四方猛將,除了董卓帶在身邊的三千親兵和幷州丁原所部有相當戰鬥力之外,其他人目前還只是個光桿司令。徵召只是停留在口頭而已,並不是當真去做的。等到完成徵兵之事,還不知道是猴年馬月呢。
何進徵召的四方猛將有:
1、原前將軍、赴幷州牧任途中的董卓
2、原幷州刺史、時任武猛都尉的丁原
3、東郡太守橋瑁
4、西園軍假司馬張楊
5、大將軍掾王匡
6、原幷州從事張遼
7、騎都尉鮑信
8、都尉毋丘毅
本來一切如何進所料,收到大將軍令的王匡、鮑信去了泰山;張楊和張遼回到幷州家鄉招兵買馬;毋丘毅前往丹陽募兵。
只是人算不如天算,其他人還在招兵買馬時候,董卓立即付諸行動,帶了兵馬星夜趕路,望洛陽而來。
一直以來,史界認為董卓入京是漢末亂世的導火索。人們多詬罵董卓不臣,其實真正不臣的人是袁紹,正是袁紹這個愚蠢的野心家,才導致了局面的不可收拾。
簡而言之,什麼袁紹,不過是一條大漢喂不熟的白眼狼,什麼狗屁四世三公,也不過是一群裝逼犯罷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