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殷墟的婦好墓中出土兩件銅鉞,一件刃寬達37.3厘米,重達8.5公斤;另一件刃寬38.5厘米,重9公斤。器身均鑄有“婦好”銘文,應是權威的象徵,但也可用於刑殺。
劍:以前刺為主,也可用側刃劈砍的衛體和格鬥兵器。西周時的銅劍很短,不過20~30厘米,僅能充衛體兵器之用。東周時銅劍有較大發展,製作日精,長度超過50厘米,劍身修長,有中脊,兩側出刃,刃作兩度弧曲狀,頂端收聚成尖鋒。
最著名的如湖北江陵楚墓出土的越王勾踐劍,全長55.7厘米,上有8個鳥篆體錯金銘文:“越王鳩淺勾踐)自作用劍)”,是東周名劍中的精品。這時期的銅劍,已成為近戰中的重要格鬥兵器。
刀:單面側刃的劈砍兵器。商周時使用不多,商代晚期的一種柄飾馬頭等的短刀,只能充衛體兵器之用。另有一種直體翹首的青銅大刀,但出土數量極少,當不是主要的格鬥兵器。西周時有一種可裝長柄的背上有銎孔的青銅刀,數量也很少。
弩:已發現的青銅弩機都是東周時期的,由望山、懸刀扳機)和牛鉤心)構成。
用銅樞穿釘)結合在一起,無銅郭,直接安在木弩臂的槽中,湖南長沙楚墓中出土有儲存大致完好的木弩臂,上安銅弩機。
此外,還有其他青銅兵器,如帶有星狀凸刺的銅錘頭、銅錘斧,以及縛在弓上保護弓乾的弓弓形器)等。
隕鐵刃青銅兵器數量很少,是先將隕鐵鍛成器刃,然後嵌鑄在青銅兵器上,如河北藁城臺西遺址出土的鐵刃銅鉞。
北京平谷劉家河商墓也出土過隕鐵刃銅鉞。此外,傳出河南浚縣的兩件西周鐵刃銅兵器,刃部也是用隕鐵鍛打而成的。
需要指出的是,鋼鐵兵器出現於東周時期,目前所知最早的標本是湖南長沙出土的春秋晚期鋼劍,是由含碳量為0.5左右的中碳鋼反覆鍛打而成,長僅38.4厘米。
戰國晚期鋼鐵兵器始廣泛裝備部隊,鋼鐵兵器都是用塊鍊鐵滲碳製成,有的刃部經過淬火,主要器形有戟、矛、劍。
鐵戟與青銅戟不同,前有尖刺,一側垂直旁伸刺狀戟枝,形似“卜”字,端位於刺、枝相交處,並常套有青銅銎帽。
鐵矛與銅矛相比體扁而修長,後接較長的杆,銎孔不達於中脊。
鋼鐵劍與銅劍相比,形體有較大改變,劍體窄長,兩側刃無弧曲度,平直前伸,前鋒尖銳。以燕下都44號墓出土較完整的標本測量,最長的達100.4厘米,平均長度約為88厘米。
防護裝具主要有甲冑和盾。甲多為皮質髹漆,少數用青銅鑄造。胄則多為青銅,也有皮胄。盾以皮、木等材料製造,常附加青銅質的盾飾。
商周時代的青銅胄和皮甲,在安陽侯家莊1004號墓有發現。銅胄面上鑄出虎紋、牛紋、葵紋及目紋等圖案,胄頂豎有裝纓的銅管。
西周時期的墓葬中也發現過青銅胄,山東膠縣西庵西周車馬坑中發現過青銅質的大圓甲泡及可能是胸甲的青銅獸面。浚縣辛村衛國墓地等處也出土過青銅甲泡。
但皮甲一直盛行到東周時期,在河南、湖南、湖北等地都有出土,以曾侯乙墓出土數量最多且制工最為精美。曾侯乙墓出土皮甲已復原出十幾套,都用髹漆皮甲片以絲帶編綴而成,整領皮甲由甲領、甲身、甲袖、甲裙等部分構成。
皮胄也用髹漆皮甲片編成,全胄共用18片甲片,上有胄脊樑,下有垂緣護頸。此外,還有髹漆的皮馬甲,但尚難復原其全貌。
戰國晚期尖利的鋼鐵兵器增多,刺激了防護裝具的發展,鐵鎧甲和兜鍪開始出現,易縣燕下都遺址發掘出數量較多的鐵甲片,並發現一頂由89片鐵甲片編成的兜鍪。
盾的形體多呈長方形或梯形,有中脊,背後設握持的把手。殷墟發現的盾牌殘跡呈上緣略短於下底的梯形,盾面繪虎紋等圖案紋飾。
已發現的西周時期的盾也是近於長方形的梯形,多為皮質,常嵌有青銅盾飾。青銅盾飾多呈猙獰的獸面狀,也有作圓形人面或僅為大圓銅泡的,這種盾飾既能加強盾的防護效能又可逞威嚇人。東
周時期盾面有中脊,頂部作雙重弧曲的花狀,有的髹漆木盾表面繪有精美的圖案花紋。這種盾一直沿用到秦漢時期。
商周兵器的組合,一般是由遠射兵器弓矢、格鬥兵器銅戈、衛體兵器青銅短刀及磨砥鋒刃的礪石構成,以安陽小屯20號車馬坑出土的三組兵器為代表。
步兵和騎手也裝備有弓矢、戈、短刀和礪石。殷墟婦好墓出土兵器的組合也是弓矢、戈和短刀,但同時有表示身份的大銅鉞,以及形體較小可用於實戰的銅鉞,沒有矛。
西周時期,兵器的組合基本以格鬥兵器戈和矛、遠射兵器弓矢及衛體兵器短劍為主,身份較高的人則種類更多些,如北京昌平白浮2號墓中,出土的兵器除戈、矛、鏃、劍外,還有戟、鉞、帶銎刀和匕首。
這章沒有結束,請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