話說遠了,回說李陵施行後來秦國的“更卒”制度,於每年秋收完畢時,令各地徵召十四歲以上男丁,輪流集結後以為更卒,然後進行“半月演兵!”
“古人云,夫人常死其所不能,敗其所不便。以不教民戰,是謂棄之!”
翻譯成白話就是:若不加整訓就驅趕他們上戰場的話,肯定會導致“覆軍殺將”的大敗,是在送他們去送死。
或者用現代的話說:“就是平時多流汗,打仗少流血!”
這章沒有結束,請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
四等不更爵位以下,都要參與“半月演兵”,包括普通14週歲以上男丁、公士、上造、簪嫋。
士,在商、西周、春秋為貴族階層,多為卿大夫的家臣。春秋末年以後,逐漸成為統治階級中知識分子的統稱。
這裡的公士,與士人不同,是秦、漢二十等爵的第一級,即最低一級。有此爵之民,仍須服役,僅身份略優於無爵之人。他的來歷:“言有爵命,異於普通士卒,故稱公士也。”
上造,二等爵位,只高於公士。他的來歷:“造,成也,言有成命於上也。”上造之爵,可得兩宅地,配三頭牛,蓄隸兩人。
簪嫋:讀zan niao,“駕駟馬者其形似簪,故曰簪褭也。”簪,用來綰住頭髮的一種首飾,古代亦用以把帽子別在頭髮上,如簪子。此爵位,可在人髮髻、馬上加絲帶為標誌。
“按照秦國制度,每個縣每個月百餘更卒受訓,春夏秋三季更能達到兩三百。一年下來就是兩千,整個南郡十八個縣,如此算下來,就有近四萬人,秦國有二十多個郡,那就是近百萬人!”李陵心裡算計之後,不能不令人倒吸一口涼氣!
他這下總算知道,秦國是怎麼懟贏長平四十五萬趙軍,又如何呼叫二十萬、六十萬大軍滅楚的了。
都說:“合抱之木,生於毫末;九層之臺,起於累土。”戰無不勝的百萬秦軍,就是由他這樣螻蟻般微小的更卒、士伍組成的啊!
話說,秦國的更卒制度是秦國強盛的一大原因之一,而更重要是商鞅變法,讓秦國最終走上了強、更強、最強的輝煌道路。
商鞅變法之前,秦最初的領地因為在今天陝西省,在當時屬於中國的邊緣部分,因此一直到戰國初期秦一直是一個比較弱的國家。
秦國是起源於春秋戰國時期的一個諸侯國,秦人是華夏族西遷的一支。其國君嬴姓趙氏,據《史記》記載,秦、趙王室同出一祖,“秦之先為嬴姓,其後分封以國為氏。秦以其先造父封趙城,為趙氏。”
上古時期姓氏並未統一,男子稱氏,女子稱姓;到戰國姓氏逐步統一,而一般以氏作為單一的姓氏。秦、趙皆為嬴姓趙氏,戰國末演變為“姓趙氏”,故秦始皇當叫趙政而非“嬴政”。
後世出於誤解叫秦始皇為“嬴政”。值得一提的是,著名的奸臣趙高,也是嬴姓趙氏,和嬴政是親戚關係。
周孝王因秦的祖先非子養馬之功,將他們分封在秦,作為周朝的附庸,讓其繼續嬴姓的祭祀。前770年,秦襄公護送周平王東遷有功,被封為諸侯,秦始建國,佔領了被戎人和狄人佔領的原周朝在陝西的領地。因為它地處偏僻,所以它一直沒有受到其他國家的重視。在春秋時代它是一個比較不顯眼的國家。就科學技術,文化等等而言秦在戰國初期也比較落後。這個形勢一直到前361年商鞅變法才開始改變。
秦國在春秋時期,社會經濟的發展落後於關東齊、楚、燕、趙、魏、韓這六個大國。其井田制瓦解、土地私有制產生和賦稅改革,都比關東各國晚了很久。
如魯國“初稅畝”是在公元前594年,秦國的“初租禾”是在公元前408年,落後186年。可是這時,秦國已使用鐵製農具,社會經濟發展較快,這不僅加速了井田制的瓦解和土地私有制的產生過程,而且還引起社會秩序的變動。
公元前384年,秦獻公即位,下令廢除人殉的惡習。次年又遷都棟立。秦孝公即位以後,決心徹底改革,便下令招賢。商鞅自魏國入秦,秦孝公任他為左庶長,開始變法。
這個變法說的太簡略了:“商鞅自魏國入秦,秦孝公任他為左庶長,開始變法。”
其實商鞅變法前,秦國過得太屈辱了,可以用八個字來形容:“東敗於晉,西辱於戎”,所以才變法。
喜歡水滸有天庭請大家收藏:()水滸有天庭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