之後,能發射子彈的火槍應運而生,即以粗毛竹筒製成槍管,裝填在竹筒裡的火藥中夾著“子窠”,火藥燃燒後瞬間產生很高的氣壓,將“子窠”噴射出去,發出炮一樣的聲響。這裡的“子窠”,可視作原始的子彈。
再之後,從竹管槍炮發展為金屬管的槍炮——銃槍,在邏輯上就不存在障礙了,而這便和李陵手中的小炮模型很接近了!
此外,宋元之際,還出現了一種以火藥燃燒噴射氣體產生反作用而將箭頭射向敵方的火藥箭,這和現代火箭的發射原理是一致的。
這種“以火藥燃燒噴射氣體產生反作用而將箭頭射向敵方的火藥箭”,比之先前“捆綁著火藥包的射擊箭火箭)”,自然又上了一個大臺階。
而這兩樣東西李陵都想要!
“天尊,您的意思是專門製作這種縮小型的小炮模型,並且用來發射實彈?”凌振有些似懂非懂的問道。
“是啊,人力有窮時,而器械無窮時!”李陵開解他道,“再好的騎射,也不過五十步遠彎弓射箭,倘若我們普通士兵都能持這種手炮,數百步之外便能射擊,那麼天下還有誰能抵擋?”
過去丈量尺度常用“步”,古代的“步”非現代的步。荀子《勸學篇》“不積跬步,無以至千里。”意思是:不一步一步走,沒法到達千里以外的地方。
這裡的“跬步”就是半步,跬步就是跨一腳、跨一小步。也就是說跨完兩腳,左右腳全走一遍才是一步,從十九世紀二十年代開始,尺度標準化之後,“一步”相當於1.67米。
兩相對比:
騎兵弓箭的有效距離約80米,步兵弓箭距離約50米,而強力殺傷距離約20米左右。
現代手槍的有效距離是500米,強力殺傷巨力200米開外。
步槍的有效距離大約在1200米,強力殺傷巨力500米開外。
從上面可知,火槍比弓箭的射程強十倍不止,而且他發射不需要消耗多少氣力,訓練不止弓箭手更容易,三個月可速成,一年可精熟,而弓箭手的訓練都是三年起步!
但限制火槍發展的至關重要的因素便是射程與裝填速度,而這一點李陵可以幫助凌振解決。
“人力有窮時,而器械無窮時!”凌振聽了這種與自己的理念完全一致的說法,非常振奮。
“數百步之外便能射擊,那麼天下還有誰能抵擋?”大宋皇帝趙佶聽了,也瞪大了眼睛,想著手握如此軍隊,橫掃天下,建立豐功偉績的情形……
“凌振,按照這個思路製作手炮,你的前途是無量的!”李陵鼓勵道。
“謝天尊指點,令末將如醍醐灌頂,茅塞頓開!”凌振精神奕奕說道。
“回頭本尊還會告訴你三個關竅,讓你製作出精緻的手炮火器!”李陵又賣個關子說道。
他打算將提升火藥威力的配方告知對方,現在的黑火藥配方還很落後呢,硝與碳的比例還很不合理,火藥燃燒不夠充分而煙大。
另外“顆粒火藥”的概念,李陵也將灌輸給他。顆粒火藥能夠提高燃燒速率,增強威力,明顯提高射程。
第二點就是封裝子彈的概念,先從用紙提前定裝火藥開始,提高裝填速度。
最後就是燧發槍的理念,不用明火點火,直接用燧石激發……
這三個關竅四個要點,可是無數穿越大軍常常用到寶貝呢!李陵不免也要“隨波逐流”一次才行!
凌振再三拜謝,被李陵的話弄得心裡跟貓抓一樣,迫不及待想投入研究之中了!可惜李陵確實不再多說,只繼續向隊伍末尾走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