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btyetop >
sty1nove.k"
dataads297"
dataadforat="auto"
datafuidthresponsive="true"><ins>
潘有度是精明強幹七竅玲瓏之人,見經識經機變如神,他聽了盧觀恆的話後“呵呵”一笑,“盧東家這話說的好,入情入理,我幫‘元和行’都是天經地義之事。只是‘元和行’新任掌門人伍秉鑒也是和我說了,盧東家和蔡總商已是私下答應了他要將行傭借與伍家,我一想也是,既然兩位東家是如此高情遠致懷瑾握瑜,我這裡也就沒有那個頭上安頭冠上加冠的必要了。”
聽潘有度說完,其他行商們同樣是怕得罪蔡、盧二人沒有出聲,可心裡卻都是生了怨氣,看來“而益行”東家石中和說的沒錯啊,這二人真是將行傭當人情送給伍家人了!可行傭是公款,憑什麼你們可以私相授受?既然你們已是答應了,找我們又走這過場幹什麼?當我們是傻子玩呢!
石中和露出了得意的笑容。
蔡世文、盧觀恆很是狼狽。
伍秉鑒更是尷尬。
這都成了什麼事了?明明兩頭都是說好好的事了,可怎麼到了這個時候就變了味呢?怎麼感覺這幾位在自家的事情上開始大做文章,彼此牽扯著他伍秉鑒,借題發揮明爭暗鬥上了呢?而這其中最大的受害者莫過於就是伍家!別說借行傭的事現在有很大的變數,就是蔡、盧二人那裡,會下叫自己又如何能解釋得清楚?!
既然潘有度話裡已經提到了自己,伍秉鑒知道他此時必須要站起來說話了,“諸位東家,自貽伊咎而讓大家跟著勞心勞神,伍門一家三口人坐在這裡羞愧難當,更不敢文過飾非,棄瑕忘錯。蔡總商與盧東家那裡我是去過的,當時是我乞求能將行傭借與我伍家,二位東家言說要召集各位商議才行,這才有了此時的情景。潘東家同樣在知曉我伍家已寸步難行之後,也是將我找了去,欲伸手相助。患難之時見真情,諸位在我伍家菱角磨作雞頭之時蒲鞭之罰,並助以吳越同舟之力,秉鑒感恩不盡!日後定改過作新,重振門庭,報今日諸位雲行雨施之恩!”
秉鑒這番話可謂說的周全玲瓏,既為蔡、盧二人開脫,又為潘有度解難,最後將自己的心情又表達出來,說的同樣很是誠懇,讓眾人無話可說。但是,百密總有一疏,話說的再圓滑,也是要論怎麼聽、誰來聽,伍秉鑒不知道盧觀恆此時已沒有了幫“元和行”的想法,當然他更不知道其中的問題出在了哪裡。
“既然是做了新掌門,那我就得稱呼你一聲伍東家。”盧觀恆對伍秉鑒說。秉鑒忙一躬身。盧觀恆接著說道:“我有個問題想問伍東家,既然潘東家有幫伍家的想法,你為什麼又要找蔡總商和我拆借行傭做什麼?難道用著行傭比潘東家的銀子舒服?欠著公所的就心安理得?”
秉鑒聽了心裡一緊,這盧觀恆到底是怎麼了,怎麼又奔著自己來了?盧觀恆不是在幫自己確定無疑!表面上在擠兌潘有度,實際上是在難為他伍秉鑒。伍國瑩也是吃驚,因為他是和秉鑒一起去的盧家,盧觀恆當時是怎麼說的他現在還是言猶在耳,但他不能說什麼,也不知道怎麼說,只是和秉鈞緊張地看著秉鑒。
“盧東家您這個問題問的好!遙想當年,康熙五十九年1720)冬月廿六日,十三行前身公行之行商歃血為盟,共誓合舟共濟患難與共,掐指算來已逾六十八春秋矣!期間我們行商弟兄契若金蘭伯壎仲篪一體同心肝膽協契,雖偶有七支八搭拳中掿沙之事發生,但‘兄弟鬩於牆,外禦欺辱’,一路風雨坎坷,也還是走到了今天。伍家為什麼非要借行傭?說句不中聽的話,伍家和潘家如何親近那論的是交情,但我把公所看作和氣致祥之家,安身立命相擁庇護之所!我把諸位同行東家亦當作家人!單絲不成線,獨木難成林,伍家今日有難了,我首先想到求助的還是公所,還是諸位東家,但絕沒有偶變投隙吃肥丟瘦的任何不良居心!浮生若夢,得失榮枯,世事無常,此時愴地呼天無用,唯望諸位施以援手,伍家一心自救別無他求!”
秉鑒的話還沒有說完,已有行商動了感情,甚至有人眼角噙了淚水,是啊,自來所有行商一體衰榮,競爭雖然是有的,但面臨上擠下壓還是抱成團兒的時候多。誰家也不能保證這一輩子就順風順水無災無難,此刻伍家三口在這裡好像犯人似的被石中和、盧觀恆或逼問或譏諷,自家真若是有了這般田地,又能否如伍秉鑒這般強韌挺得住呢?
感同身受,同病相憐。
“我同意借行傭予伍家!”眾人中忽然有人說了話。
“我也同意。誰家還沒有個三災八難溝溝坎坎的,搭把手就過去了!”
“伍家是來借,不是來要,何況又是自救,沒有道理不同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