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而曹魏的實力達到瓶頸階段之後,內鬥就成了主旋律。因為在很長一段時間之內,根本就沒有拓展地盤的餘地。可是幫忙打江山的元老兄弟個個都是勞苦功高,在分享勝利果實的時候,大家都想多拿多佔。
如此一來,既然無法向外拓展,那就只能對內索取了。利益面前,宗族兄弟的面子可就不好使。最明顯的問題就是——大家都是一個爹生的兒子,憑啥當哥哥的就應該坐在上面,做弟弟的就必須要跪在下面畢恭畢敬的行大禮。
故而奪嫡之爭,自古以來就是殘酷而血腥。即便是有人無心權勢,也會在追隨者的慫恿之下心態失衡,進而粉墨登場。能不能爭得過且先不論,關鍵是必須要爭。
因為只有爭,才能有追隨者。只有追隨者足夠的強大,才能在奪嫡中擁有一席之地,不至於莫名其妙的就被自己的哥哥弟弟給玩死了。
帝王之家最是無情,其實並不是眾位皇子無視兄弟情義,而是每個人都會或主動,或被動的加入某個利益集團。而利益集團之間的較量,才是代表著資源分配的大權,這種競爭最是無情。
皇子所扮演的角色,其實是某個利益集團的代言人。故而利益集團的終極目標,就是拿到一國資源分配的主導權。
這章沒有結束,請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
由於能夠拿到主導權的利益集團只有一個,眾多利益集團皆不肯退讓半步,那就只能殘酷的傾軋鬥爭了。
作為帝王來說,為了平衡各大利益集團,很多時候就會出手瓦解利益集團。
可是利益集團體量強大,再加上勢力深入國計民生的各個環節。即便是雄才大略的君王,也不敢將打擊面過於擴大。
故而劉正在選擇瓦解利益集團的時候,就只能拿自己的兒子開刀了。反正把利益集團的代言人消滅之後,利益集團在尋找新代言人的時候就會產生分歧。
當然了,這種分歧並不會影響利益集團的根基。最多就是高層發生大地震,下面盤根錯節的關係該怎麼著,還是怎麼著。畢竟對於底層來說,不管跟著誰,都是一樣的要吃飯,實在不行了,換個東家一樣打工。可他們擁有的人脈和資源並不會發生太大的變化。
故而帝王在處於利益集團的時候,一般來說都是抓大放小。作為代言人的皇子,自然就是首當其衝了。
這樣的權謀之術,自然就造成了帝王之家無情的假象。
其實誰又知道,這是打擊利益集團唯一的辦法。作為君王,總不能說我看某個利益集團不順眼,就要連根拔起,這樣的吃相就太難看了。
高明的玩法就是想要扶持哪個利益集團,就對那個代言人兒子親近一些。倘若有一天覺得該利益集團尾大不掉了,那就疏遠一下。若是鐵了心要打壓該利益集團,那就讓作為代言人的兒子失寵。更狠的就是覺得某個利益集團危及帝國的根本了,作為代言人的兒子也就不能活了。
作為帝王,沒有辦法將某個利益集團連根拔起,也沒有那個必要。只需要把該利益集團推出來的代言人兒子殺掉,其他人就會撲上去撕咬一番,用商業的手段兼併吸收,才不至於動搖國本。
就像一個地方有兩個超市,其中一家被列為了打壓物件,直接關門的話,那些依靠該超市正常生活的百姓,生計就會受到影響。一個搞不好,就得引發天怒人怨。
最好的辦法就是用商業手段逼迫老闆轉讓超市,由另外一家接收整頓。
這樣一來,超市還是超市,只不過換了個老闆而已。這就好比利益集團,高層如何血雨腥風,都不能影響國計民生。也就是說利益集團可以換代言人,卻不能眉毛鬍子一把抓的關門大吉。
這就是帝王心術。
劉正使用帝王心術最登峰造極的手段,就是針對郭家和太史家的兩番謀劃。
郭嘉的夫人張寧,結義兄弟太史慈。要知道當時的兩家已經與劉家並駕齊驅,成為興漢帝國的三駕馬車。當時一統之勢已經,興漢軍一統天下指日可待。
故而劉正開始下意識的打壓兩家,可是兩家如日中天,太史慈和郭嘉如日中天,二代太史亨和郭奕也作為後起之秀漸漸的獨擋一面。
一門兩傑,那可是傳承有道,後繼有人。那些深謀遠慮的家族,就開始佈局向兩家靠攏。太史亨和郭奕成了兩大聚寶盆,再加上太史慈和郭嘉保駕護航,那種發展勢頭簡直就是神擋殺神,佛擋殺佛。
就連帝國的掌控者劉正,也感覺到了一種致命的危機在蔓延。
喜歡興漢使命請大家收藏:()興漢使命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