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正連夜趕回驪山,召集內閣和軍機兩方面的要員就輪防問題展開討論。
年輕氣盛的軍機大臣孔雨,忍不住的說道:“尊者,咱們當前僅有兩座山頭,有必要一副如臨大敵的樣子嗎?”
趙平作為軍機大臣的負責人,一聽這話就知道要壞事,立即出面喝斥說:“糊塗!凡事預則立,不預則廢。漢國如今雖說只有兩座山頭,可是暴露出來的問題足以引起大家的重視了。”
劉正說道:“諸位,歧山發生的事情,極具代表性。當漢國擁有的山頭越來越多,同樣的事情就會具備普遍性。我希望大家都開動腦筋想一想,如何把獨立的山頭變成天下大局一盤棋,孤而不懸,散而不亂。”
宋剛說道:“漢軍可是分驪山四部和歧山二部。可是防禦一盤棋,就不應該這樣割裂了。不如執行各部輪防制度,由周翎部換防驪山,把孔陽部送到歧山大營。一來消除兩大山頭之間因為戰爭造成的隔閡;二來可以加強兩座山頭的漢軍之間的熟悉程度。只有這樣,才能讓雙方互相接觸,互相瞭解。”
劉正說道:“各部之間的輪換,就由內閣和軍機處聯合拿出章程,報請丞相審閱之後,再由本尊核准執行!”
眾人領命,各大機構立即高效運轉。
三天之後,宋剛帶著新鮮出爐的方案找劉正彙報。
劉正看完手中的方案之後,立即交由仙境系統核准,納入戰備資料庫之後,便出具副本,交由丞相府頒行漢國,遵照執行!
由於漢國收服歧山的速度太快,楚國君臣的爭吵才拉開架勢,就被告知戰鬥已經結束,歧山周軍接受改編成了漢軍的歧山二部。
這樣一來,保守派大臣的氣焰更加囂張了。畢竟他們可以肆無忌憚的宣稱替楚國制止了一次勞民傷財卻又毫無意義的軍事行動。
激進派大臣也蔫巴了,周軍敗得太快,楚軍就算是以最快的速度趕路,估計還沒有離開楚境就得半途而廢。這樣的決策失誤,即便是再激進的人也擔待不起呀。
保守派大臣佔據上風,氣得項皇暴跳如雷,對激進派的軟弱心存不滿,便打心底裡起了排斥放棄的想法。
項皇對激進派的疏遠,直接傷了他們的心。他們為了在楚國朝堂上生存,故而紛紛向保守派靠攏。
畢竟保守派雖說會貽誤戰機,可是不賺不賠,承擔的政治風險最小。然而激進派可就不一樣了,大賺特賺之際,保守派可以憑藉著一句兩句輕描淡寫的恭維話,就可以堂而皇之的分享成果;倘若判斷失誤大敗虧輸,人家就會換上一副嘴臉,以智者的姿態大秀先見之明,對激進派進行口誅筆伐。
激進派的未來,要麼功成名就之後轉向保守派;要麼大敗虧輸之後黯然退場。
楚國朝堂的鬧劇,寒了激進派的心,亂了項皇的鬥志。
或許這在保守派的眼中,項皇的穩重標誌著成熟。可是這種成熟的代價,是犧牲了他的決斷力。他失去了一言九鼎的決斷責任風險擔當,整個人都失去了銳氣。
楚國朝堂的亂象,倒是給了漢軍北伐的契機。劉正盡起驪山四部和歧山二部,兵分六路殺入趙國境內。
趙皇盡起四十萬大軍,以三百封號皇者為大軍統領兵出雁蕩山,全力以赴的殺向了長平河谷的姜羽部。
姜羽收到趙軍大舉出動的情報,立即向附近的孔陽部告急。
兩部漢軍會合,立即在河谷口排開陣勢。
趙皇大軍殺到,漢軍一觸即潰,逃向了附近的山脊。
趙軍旗開得勝,一窩蜂的湧入河谷,追擊漢軍。
趙皇深知長平河谷乃是兵家絕地,想要憑藉著龍泉劍的威望勒令趙軍後退。只可惜當他抽出龍泉劍的時候,劍指蒼天卻引動了雷霆之怒。一道閃電從天而降,順著劍尖闖入劍身,展開了肆無忌憚的破壞。
趙皇手中的龍泉劍有假,被雷一劈,直接就變成了廢渣。
那些對趙皇大位虎視眈眈的人,立即開始了心照不宣的博弈。他們紛紛把目標對準了姜羽、孔陽二部,打算用戰陣成績作為敲門磚,說服各位封號皇者遵其號令。
趙皇在大庭廣眾之下失了龍泉劍,之前加諸在身上的所有光環,瞬間黯然失色,反而變成了致令他陷身泥淖的羈絆。
趙皇無力阻止源源不斷的趙軍進入長平河谷,乾脆隨大流進入了其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