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業和李橋不管事,下面的人只得自主守城。
趙雲派出的攻城部隊受到地形限制,僅能以一名萬人敵投放戰場。
李府大軍也有大量萬人敵,雙方都搞成添油戰術,卻被充足的後備力量撐得不錯。雙方的攻防皆是遊刃有餘,誰也奈何不了誰。
由於地形限制,雙方投入的兵力極其有限,稍微多投入一點部隊都會造成戰場擁堵,限制交戰雙方的發揮。
趙雲沒有辦法快速破城,李橋和李業沒有迫切的危機感,乾脆就讓麾下的大小將領自由發揮,倒也打得有模有樣。
趙雲親自帶人衝陣,卻發現殺光一批又來了一批。由於戰場處於狹長地帶。前面的人被殺怕了,掉頭就向後方逃跑。
誰料僅有一條狹窄的棧道供大軍通行,逃跑的人還沒有跑幾步,就被後續部隊堵住了。後面的人沒有被趙雲主力捶打過,當然不肯相信潰逃的人。潰兵已經被揍得不成模樣,體力更是處了枯竭狀態。乍遇齊裝滿員的生力軍,根本就沒有足夠的能力擠開一條生路。反倒是後續部隊繼續向戰場靠攏,推動著潰兵向戰場移動。
潰兵欲哭無淚,卻沒有辦法遂入生力軍讓開道路。再加上後續部隊的數量過於龐大,即便是願意讓出逃生通道,也被立功心切的後隊迅速的擠佔了。
潰兵絕望了,畢竟後路堵得太厲害了,根本就沒有機會形成逃生通道。更何況後續部隊的大將最恨臨陣脫逃者,對潰兵的處置也是相當的嚴厲。這樣一來,潰兵發現逃跑十死無生,只得返回戰場,另覓生機。
再看進攻的趙軍,每倒下一批人,就會有集結待命的新部隊頂上前,實現無縫對接。在這種情況下,膽寒的潰兵想要投降,趙軍都沒有辦法提供受降條件。
潰兵既無法逃跑,也沒有辦法投降自保。無可奈何之際,只得老老實實的拼殺。這就給負責進攻的趙軍將士造成了一種錯覺,認為守城的李府主力悍不畏死,從而將其列入必殺名單。
趙軍敬重勇士,於是就全力以赴的拼殺。魏軍也被地形坑得體無完膚,進也是死,退也是死。
趙雲親自破局,雖說動搖了交戰區魏軍的鬥志,卻被源源不斷的後續部隊將恐懼之心稀釋,從而令趙軍的推進陷入泥淖,寸步難行。
雙方就這樣打成了膠著狀態,無論前方的戰況多麼慘烈,都沒有辦法影響後續部隊的鬥志。
趙雲嘗試著衝了數次,的確殺得李府主力膽戰心驚。即便是偶爾形成了小範圍的崩潰,卻如同一朵細小的浪花,稍微的撲騰一下便沒了動靜。
潰兵逃不掉,又被後續部隊強推著返回,含淚繼續拼殺。在這種情況下,無論再怎麼恐懼都沒有意義。有鬥志得拼命,鬥志全無也沒有辦法逃走,只能拼殺到底。就算是受了重傷,也沒有機會安全的退出戰鬥,至死方休。
趙雲沒有辦法,只能拼命的殺敵,由於斬將立威的手段無法形成連鎖反應,結果就是按部就班的消滅擋在前面的敵人。
可是每斬殺一拼,後面會湧上來更多的人。趙雲奮力砍殺10幾分鐘,推進的距離竟然不足百米。而李府主力在數千米的狹谷地帶堆積了無窮無盡的重兵,基本上只要有立足之地,都會擠滿待命的部隊。
前方部隊被擁堵著,膽怯逃跑吧,又丟不起那人。就算是有人不要面子,可是逃不了幾步路,又得被見縫插針的後續部隊擠進戰場。悍不畏死者死了,膽小逃跑者也被迫拼命到底。
趙雲的每一次出擊,都會斬殺一名兵境小將,可是不到兩秒鐘,就會有數名兵境小將補缺。關鍵是後方還有數十名兵境小將集結,枕戈待旦,就等著前面出現缺口好見縫插針。
趙雲的攻擊效率越來越高,可是等著堵漏的李府小將連綿不絕。好不容易才震懾了敵軍向前推進幾步,卻又被不熟悉戰場狀況的生力軍壓制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