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紹不敢進攻軒轅關,也就無力搭救身陷囹圄的沮授。
沮授突圍無望,援軍又遲遲不到,軍心士氣大跌,已經到了無以為繼的地步。
劉正趕到前線,見大局已定,便決定進入山谷拜會沮授。
兩人對酒當歌,暢談人生。
沮授問道:“吾主既然無心馳援,因何舍顏良,棄文丑,又陷我於絕地?”
劉正嘆道:“人言可畏!”
一句人言可畏,道出了袁紹的矛盾與糾結。
軒轅關告急,袁術面臨滅頂之災。這對袁紹來說喜憂參半。喜的是袁紹終於有希望問鼎袁氏掌控者的位置;憂的是袁術有難,袁紹這個當大哥的絕對不能袖手旁觀。
軒轅關必須要救,可是怎麼救,以及救的力度如何,都大有講究。
劉正一句人言可畏,直接道出了袁紹的矛盾心情。
軒轅關陷落,才是對袁紹最有利的結果。然而作為兄長,袁紹必須要讓世人看到虎牢關方面不遺餘力馳援袁術的態勢。這可不是簡單的演戲,而是貨真價實的行動。
袁紹既要全力救援,給世人一個好兄長的形象;又要把握好支援的力度,讓袁術丟失軒轅關,徹底的喪失競爭力。
在這種理念的支配下,先是顏良戰死,再是文丑犧牲。有這兩場戰鬥打底,袁紹就可以名正言順的放棄反攻軒轅關。
然而袁紹有四庭柱,顏良和文丑的戰死只能說袁紹對軒轅關的救援已盡心。可世間總有吹毛求疵之輩,會認定虎牢關的馳援並沒有盡力。這就會被袁術的支持者當成反對袁紹上位的藉口,更會讓袁紹的謀劃功虧一簣。
然而再加上身陷囹圄的沮授,局勢就截然不同了。
顏良和文丑戰死,沮授全軍覆沒。這兩件大殺器擺在一起,誰還敢說袁紹對軒轅關的陷落有責任?
袁紹痛失左膀右臂,世人再也找不到苛責的理由。他們在同情虎牢關的處境,更會把矛頭指向袁術,一廂情願的認定軒轅關大軍爛泥扶不上牆。
袁紹已經做到仁至義盡了,軒轅關的陷落,只能是袁術能力不足所導致的結果。
這樣一來,袁紹不僅賺到了好兄長的名聲,還成功的踩了袁術一腳。
沮授怒道:“我為主公效力多年,想不到卻成了棄子。”
劉正卻道:“世人均以為你是袁紹勢力的核心人物,因而你的殞落,才能讓世人相信虎牢關的盡心盡力沒有水分,才具有不容推翻的說服力。”
沮授沉默了。
袁紹的倚重,如今卻成了沮授不得不死的重要原因。
劉正並沒有勸降,而是意興闌珊的問道:“我可以網開一面,你有想過回去之後如何自處嗎?”
沮授搖了搖頭,嘆息道:“既然主公心意已決,我就算回了虎牢關,也會舊傷復發而死。倒不如留在這裡,好歹也能替家人掙一份為國捐軀的榮耀。軍人倒在戰場上,這是宿命,也是幸運。”
劉正說道:“仗打到這個份上,繼續犧牲毫無意義。”
沮授沒有回答,他已經心存死志了。
可是麾下將士那一張張年輕的面孔,以及年輕面孔背後錯綜複雜的家庭,讓沮授失去了血戰到底的勇氣。
沮授命令部隊放下武器,成群結隊的走出山谷,向谷口的華夏軍將士拱手投降。
當最後一名士兵的背影消失在視線的盡頭,劉正再次出現在沮授的面前,認真的勸道:“你其實可以不用真死,歸隱山林也是一種世人願意接受的結局。”
沮授義正辭嚴的說道:“人可以自欺,絕對不可以欺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