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瑜放棄掙扎,令孫氏的權力更迭古井無波。
孫權深知周瑜的底線,對大喬母子的保上升到了好幾個級別。
大喬不願成為籠中之鳥,決心自盡追隨孫策,同時給周瑜興兵討伐孫權的理由。
周瑜收到大喬病逝的訊息,立即開啟孫策留下的遺詔,並向中原大世界的高層申訴,準備替孫策之子孫匡討回公道。
司馬懿收到訊息之後,立即授權周瑜起兵,討伐孫權。
孫權並沒有坐以待斃,而是針鋒相對的封孫匡為王,並讓孫匡統兵抵禦周瑜。
這樣一來,周瑜無法繞過孫匡攻擊孫權,投鼠忌器。
孫權化妝前往壽春,主動與人皇峰結盟。
在是否與廬江孫權結盟的問題上,人皇峰內部也有著巨大的分歧。
朱雀說道:“孫權弒兄奪位,又不能容納周瑜。此等不智之輩,絕非優質的盟友。”
敖嬌卻道:“孫權品行如何,其實並沒有太大的關係。人皇峰即將直面中原大世界的主力,廬江城便是唯一的屏障。在這種情況下,孫權不能倒。否則壽春城就會失去緩衝之地。”
兩人僵持不下,只得由劉正親自決斷。
從人皇峰的利益出發,與孫權結盟才是王道。可是孫權弒兄奪位,人品堪憂。劉正作為親歷者,當然對背後捅刀子的行為深惡痛絕。
只是孫權被中原大世界追責,略顯勢單力薄。若是壽春城這邊再拒絕幫忙,站隊司馬懿的周瑜肯定會成為砍向壽春城的第一把刀。
劉正經過權衡,定下了與孫權結盟的策略。
只不過壽春城並沒有倉促決策,而是讓孫權拿出結盟的誠意。
孫權痛恨中原大世界扶持周瑜攪亂廬江,索性安排人把孫匡送到了周瑜的大營。
孫權趁機宣佈孫匡為叛逆,甚至昭告天下,將孫匡逐出孫氏,從而讓周瑜揹負了亂臣賊子的名聲。
孫匡到了周瑜軍中,很多心照不宣的潛規則就變成了陽謀。
周瑜沒得選擇,只得擁立孫匡為吳皇。
廬江出現雙皇,孫匡上位的原因是子承父業,孫權上位的依據,乃是兄終弟及。
周瑜為了名正言順,安排吳皇孫匡不斷加封。
周瑜大權獨攬,孫匡的地位就有些尷尬了。
周瑜很尊敬孫匡,可是周氏子弟自以為高人一等,對傀儡武皇孫匡一開始僅僅是言語不敬。
直到後來周氏子弟認為孫匡擋住了周瑜前進的道路,於是積存的不敬就衍變成了實質行動。
周瑜倒是想殺雞儆猴安撫孫匡,怎料還沒有形成決議,周氏的七大姑八大姨就輪流登場,展開了滔滔不絕的說情行動。
周瑜裡外不是人,只得放棄了整治周氏子弟的計劃。
周氏子弟霸凌孫匡,周瑜卻裝聾作啞。這讓很多孫氏老臣寒心,大部分人都認定孫匡大權旁落。
為了鞏固孫氏在廬江的地位,一些追隨孫匡的人,主動聯絡孫權要求改換門庭。
孫權親口承諾對棄暗投明的人網開一面,使得孫匡身邊的老人紛紛改弦易轍。
孫匡成了孤家寡人,周氏子弟霸凌起來就更得勁了。
孫匡血氣方剛,直接用拳頭解決問題。誰料失手打死了周瑜的侄子,這下可闖大禍了。
周氏子弟跪請周瑜替死難者主持公道,卻對周氏子弟的霸凌行為閉口不談。
周瑜為了安撫周氏內部,竟然要求吳皇孫匡割發代首向周氏的列祖列宗請罪。
孫匡不堪受辱,一氣之下揮劍自殺,把周瑜和周氏推到了風口浪尖之上。
周瑜裡外不是人,又面臨著中原大世界的追責,他只能放棄擁兵自重的計劃,向孫權宣誓效忠。
孫權同意接納周瑜,兩人會晤之後,不僅將既往誤會解釋清楚,還對孫策一家三口的死達成了一致意見。
周瑜親自對孫策的死蓋棺定論,孫權也對孫匡的死表示理解。
孫權加封周瑜為廬江大都督,統帥吳皇勢力範圍之內的所有兵力。
孫氏內部的雜音被清除之後,廬江城終於成了兩大對立世界之間舉足輕重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