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正終於明白了,馬岱和楊儀可以輕而易舉的滅殺寒門代表魏延一系,其實就在於世家滅寒門,不僅可以撈到實惠,還能讓普通百姓歌功頌德。
這也是世家樂此不疲打壓寒門的真正原因,有百利而無一害,何樂而不為呢?
司馬懿離開之後,大秦帝國中的寒門代表華元問道:“陛下,寒門既然有這麼多問題,為什麼帝國還要從世家的牙縫裡搶食,給寒門崛起一線生機呢?”
劉正卻道:“華將軍,你似乎弄錯了一件事情,給寒門子弟一線生機的人,不是帝國,而是世家。”
劉正談到這裡,既憤怒,又無可奈何。他從禹鼎中得到訊息,九鼎銘記的,其實就是以禹帝為首的九大氏族。
可是隨著人類的積聚,在九大氏族之後,又崛起了無數實力稍遜一籌的小氏族。
以禹鼎為核心的氏族體系建立之後,規矩和秩序就融入了氏族的傳承。武王分封,周公制禮,就是將氏族秩序徹底的確立。
那麼問題來了,九大氏族高高在上,其他小氏族能心甘情願嗎?答案是否定的,俗話說:人往高處走,水往低處流。小氏族也想抬升地位,卻沒有辦法直接碰撞,有天資聰穎之輩,乾脆就組織大小氏族同襄一場盛會。
氏族不能親自下場肉搏,卻可以讓自己麾下的人才進行拼殺,從而為氏族贏得更多的資源。
氏族之間無法直接對抗,畢竟禹鼎制定的規則誰都不敢碰觸。可是氏族之間的競爭必須要進行,利益分配也得因時而動。為了避免一潭死水,就需要推出代言人進行較量。
從經濟的角度來說,世家洗牌的代言人需求,才是寒門崛起的溫床。按照刑不上大夫的理論,世家子弟之間的較量,是在規則約束下的看人眼光,排兵佈陣,輔政安民等間接比拼的較量,鮮少有滅敵朝食的生死較量。
可是受世家操縱的寒門,那就不在制度約束範圍之內,像什麼成大事者不拘小節,說的就是寒門子弟。至於世家子弟,光明正大的出手還怕辱沒祖宗,又怎麼可能不拘小節呢?
世家為了壓制寒門子弟,還鼓搗出了良禽擇木而棲的理論,說白了有奶便是娘。然而真正的世家,其家族子弟眾多,每個人的選擇都會不一樣。可是具體到個人的時候,哪怕是身死道消,也會從一而終。
是以後人都會敬佩世家子弟的品行,記住:是品行,而不是才幹。像什麼不畏強權,仗義執言。誰又知道,世家本就是強權的推動者,人家有必要害怕自己的階層?
縱觀歷史,寒門子弟被後人記住的東西,唯有才幹。至於品行,那可不敢恭維。
世家把髒活累活交給選中的寒門子弟,事情辦成了,不僅不用承擔相應的因果,還落得個知人善任的美名。倘若事情沒做好,僅需一句我看錯了人,就可以大事化小,小事化無。若是實在無法顧左右而言他,那就打具體執行的寒門子弟的板子,同樣可以收穫公正無私的美名。
對於世家來說,控制輿論者寡,引導操縱輿論的手段早就已經千錘百煉了。
好在世家需要寒門子弟拼殺的結果,確定利益分配的具體方案。是以世家把寒門子弟帶溝裡之後,會控制分寸布控大局。在讓寒門保持對普通人的吸引力的同時,又讓寒門子弟無法獲得普通人的敬重。
畢竟世家並沒有直接掌控普通人,更沒有直接傷害過普通人。寒門子弟為了脫穎而出,就需要不停的踐踏旗鼓相當的存在。
在這種情況下,普通人與寒門之間的矛盾才具有普遍性。至於世家,吃飽喝足之後,再把寒門按在地上使勁的摩擦,以取悅普通人收割聲望,為世家的傳氶增加份量。
華元問道:“陛下,你是寒門嗎?”
劉正笑道:“在世家的眼中,我是寒門的總代表,也是世家的納新物件。我的家族想要拿到貴族資格,就必須要以武力引導局勢,換新的世家上位,從而催生新的利益分配方案。”
劉正逐漸的明白了,世家之所以留給寒門一線生機,是因為他們礙於規則不能親自上陣,需要寒門作為破局者存在。
世家要想保住地位,就需要培養實力強大的寒門。
寒門對世家來說就是雙刃劍,一不小心玩脫了,那就是引狼入室自取滅亡。
也正是這一線生機,才讓無數普通人為了成就寒門,而無所不用其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