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是整場災難都是御龍堂自導自演,劉累敢查嗎?
御龍堂不查,自然有輸了口舌之爭的吃瓜群眾去查。
真相永遠都是藏不住的。
誰低估了吃瓜群眾的力量,誰就得碰得頭破血流。
御龍堂在沙漠洲大肆宣傳青龍城不救勞務工人,卻沒有引起塔城的神龍洲公民積極響應。
反倒是入籍青龍城的勞務工人,積極聯絡,同仇敵愾的聲討御龍堂造謠生事。
一場口水仗打了三個月,御龍堂被拖進了輿論的漩渦。不僅沒有撈到好處,還與青龍城形成了鮮明的對比。
劉溪為了獲得塔城原住民的支援,竟然使用了傳統的掠商濟民手段。
掠的是神龍洲之商,濟的是沙漠洲之民。
由於劉正離開之後,呂不韋也漸漸的放棄了御龍堂的業務,與青龍城搞起了捆綁發展。
御龍堂的利益很大,使得那些沒有呂不韋目光長遠的商人飛蛾撲火式的搶食。
然而那些商人根本就不知道,失去了劉正的壓制,御龍堂高層已經磨刀霍霍向商人。
劉溪的發難,使得御龍堂其他人嗅到了利益的味道。至於商人的合法私有財產神聖不可侵犯,在大學城的一幫老學究眼裡就是一個笑話。
與此同時,青龍城一如既往的堅守軍功系統的五大至高原則,發展十分的迅速。彼此之間的契合度越來越高,大學城南山的財富中轉站作用越來越弱,已經不足軍功系統龐大業務的百分之一。
青龍城方面,軍功系統落戶城主府,漸漸的承擔起了財富中轉站的作用。
根據軍功系統的標識,青龍城負責的業務已經突破了百分之三十。
特別是御龍堂掠商濟民成為塔城的主旋律之後。進駐塔城的神龍洲商人紛紛逃離,除了一小部分心灰意冷的商人退回了蘇伊城之外,大部分商人選擇了南下進駐青龍城。
這章沒有結束,請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
在見識了青龍城的法制力量之後,超過九成的商戶選擇了入籍商堂小區。
不到三個月的時間,商堂小區就進入了飽和狀態,擁有了一千萬常住人口,至於流動人口,由於往來頻繁就沒有統計。
商務府主事呂不韋見狀,立即向青龍宮城主府提出了擴建十大新區的計劃,並將商務活動的業務進行細分,從而增加專業性和精準性。
物以類聚,人以群分。
商戶也會因為業務不同而形成特定的產業文化。
特別是某些產業性質相沖,混雜在一起就容易產生不可控的質量問題。
比如生產農藥的工廠和食品加工廠擺在一起,那麼加工生產出來的食品還能吃嗎?
商堂小區雖然說在竭盡全力的調整產業佈局,但是卻收效甚微。畢竟流動人口太多了,商鋪轉租改行的活動十分的頻繁。甚至出現一家商鋪不到三天就轉租,不到十天就改行。這樣一來,若是沒有新建的專一功能小區進行分流,問題就會越來越嚴重。
畢竟把城市供水中心和精密儀器加工廠擺在一起。溫潤空氣對防潮技術來說,絕對是可怕的難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