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馬亮擁兵十萬,霸陵城反意源源不斷的進入長安。司馬炎連覺都睡不安穩。
“陛下,不如讓司馬攸將軍取而代之?”楊豔說道。
“霸陵與長安交通斷絕,詔命能不能送進霸陵城還不一定呢?”司馬炎嘆息道。
“事已至此,咱們就把死馬當成活馬醫吧!”楊豔說道:“試一試總比坐以待斃要好!”
司馬炎無計可施,只得按照楊豔的建議派出特使。
在文鴛的有意放縱之下,晉國特使順利的進入了霸陵。
司馬亮為了避嫌,當著特使的面主動向司馬攸移交兵權。
霸陵的晉軍直面鄧艾和文鴛。司馬攸書生意氣,膽略方面有所欠缺。自然是不肯奉詔掌兵了。
司馬亮這一將軍,就把司馬攸逼上了絕路。
司馬攸為了表示誠意,直接將從司馬師那裡繼承的軍中關係拱手相送。
司馬亮推拒再三,司馬攸等人反覆勸諫。
特使無法說服司馬攸,只好找何曾詢問對策。
“陛下疑臣,我也無可奈何!只是司馬亮將軍縱有千般不是,在這個節骨眼上也動不得!”何曾說道。
特使見使命無法達成,決定回長安向司馬炎覆命。
司馬亮一面派司馬攸護送特使回長安,一面密令司馬矩偽裝成興漢軍半道截殺。
“將軍!”何曾苦勸道。
“何大人,陛下疑臣,三軍將士危矣!這仗打不贏,我等會死在興漢軍將士的刀下;若是僥倖打贏了的話,也得挨一回陛下的刀。橫豎都得死。我要是有什麼事情,你們也脫不了干係。”司馬亮說道。
何曾仔細一想,才知道霸陵已經騎虎難下了。跟興漢軍對抗,輸了損失慘重,贏了還得面對司馬炎的秋後算賬。
有一句話說得對——亂世之中,有沒有造反的心並不重要,關鍵是有沒有造反的實力。之所以秀才造反,三年不成;是因為秀才手無縛雞之力,造反靠的可不是嘴。
將軍們的造反與否,其實只在一念之間。擁兵自重,既是將軍的保命之道,也是取禍之源。
司馬亮沒有辦法,擁有的實力到位了,要麼反,要麼死。
這是生死抉擇,司馬炎等人輸不起,司馬亮等將領也不敢賭。
說句大逆不道的話——即便是司馬亮卸甲歸田,司馬炎敢對霸陵的晉軍恢復信心嗎?
若是霸陵晉軍強舉司馬亮為晉國皇帝,司馬炎拿什麼抗衡?
這就好比司馬亮已經拿刀架在了司馬炎的脖子上。只要輕輕的劃拉那麼一下,就會人頭落地。
在這個時候,要讓司馬炎相信司馬亮不會劃拉,有可能嗎?
即便是司馬炎敢賭,司馬亮也不敢信。
沙場宿將的最好歸宿,就是百戰功成身死。想要全身而退的將軍們都做不了純臣。
司馬亮不想死,他也想繼承司馬家的榮耀。
何曾很快就明白了一件事情——城門失火,殃及池魚!司馬亮倒了大黴,霸陵城中的其他人,也不會有好果子吃。
世家為什麼願意追隨造反者,理由只有一個——做牆頭草,也得活著才有機會。
何曾無法讓司馬亮相信司馬炎會既往不咎。實力決定前途,而且是有進無退的。
司馬亮要是不能當機立斷,到最後免不了當頭一刀。
何曾知道,卸甲歸田並不能讓司馬炎放心。
司馬亮必須死!
軍中將領的威望,並不會隨著地位改變而改變。這是一道無解的政治題。
不得軍心的將軍打不了勝仗,得軍心的將軍又不能讓人放心。畢竟把希望寄託在別人的一念之間,這樣的想法實在是太荒唐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