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瑜望著憤憤不平的諸葛亮,對於文人心中的浪漫主義著實難以理解。
也許在某些謀士的眼中,武將就應該慷慨赴死,不死不是男子漢大丈夫。可是誰又知道,武將也是有血有肉的人,他們也有家人和朋友。知遇之恩可以教人竭誠相報,總不能讓人家賭上家族的前途和命運嗎?
荊軻刺秦王的故事,為什麼荊軻的後人沒有繼續替燕國效忠?刺客的後人,很難繼承祖業。武將也是一樣,武將世家也很難持續三代以上。
畢竟父輩流了血,就是希望子孫後代可以過上好日子。分享勝利果實可以,拼命絕無可能。
周瑜也有孫子,他可以接受子承父業,卻拼命的把孫子往文官集團靠攏。沒有別的原因,只是為了家族的延續。
武將世家的地位很尷尬,發展好了會受到上位者的猜忌,肯定沒有好果子吃;要是發展不好,那是會死人的。
長期走鋼絲保持平衡,不敢逾雷池半步。倘若對手足夠聰明,倒也可以掌控局勢。萬一碰到什麼二愣子,武將世家就有麻煩了。要麼孤注一擲的解決前線爭端,然後大軍反戈一擊舉旗造反;要麼養寇自重,一念之差就會萬劫不復。不是亡於賊寇,就是倒在上位者的猜忌之中。
周瑜很理解文聘,渭水河灘的那一仗。漢中兵死傷慘重,諸葛亮又以北伐不成拒絕賞賜和撫卹。仗打敗了就沒有軍功,那些戰死沙場的蜀漢將士可就白死了。
文聘面對群情激憤的漢中兵,還能有什麼辦法?漢中一直替成都擋刀子,卻沒有換得後方的大力支援。誰願意一直當冤大頭呢?
文聘追隨蜀帝劉備忠心可鑑,卻又做不到對漢中兵的訴求視而不見,充耳不聞。沒有別的辦法,只能掛印棄職而走,算是給戰死沙場的將士一個交代。
周瑜知道,作為大將,自己受委屈可以毫無怨言,卻無法容忍麾下的將士受委屈。愛兵如子就是這樣的道理。
作為父親,明知道兒子受了委屈,誰可以做到命令兒子繼續委屈求全,從而遭遇更大的委屈呢?
大將可以讓麾下的將士慷慨赴死、衝鋒陷陣。可是有功不賞賜,戰死不撫卹,犧牲的就是大將的軍中威望。真要到了忍無可忍的那個時候,一些人會選擇造反,一些人會選擇一死了之,剩下的那些人就會在忠心的煎熬下一走了之。
臨陣換帥是兵家大忌,其根源在於新任統帥上位,根本就沒有辦法讓士卒效命。即便是勉勉強強的服從,也會大打折扣的磨洋工。
畢竟一朝天子一朝臣,在沒有了解新任統帥之前,軍中將領肯定會一直觀望。
對於周瑜的觀點,諸葛亮也覺得非常的委屈。蜀漢以弱擊敵,行差踏錯的結果就是敗戰而歸。前線將領擅自更改大軍臨戰方略而出了問題,難道不應該承擔所有的罪責嗎?
“孔明,蜀漢勢弱,人才更是得之不易。馬謖可是荊州派的領軍人物呀!你怎麼說放棄就放棄了?”劉正不解的問道:“出了問題,解決問題就是了。魏軍在戰場上沒有徵服的人,反倒是死在了自己人的屠刀之下。難道馬謖活著就是原罪嗎?”
“劉莊主,你看像我這樣的謀士帶兵,有可能靠著身先士卒的本領收攏士卒之心嗎?”諸葛亮問道。
劉正無法回答,周瑜也明白了諸葛亮的想法。
武將帶兵,身先士卒就可以完成很多軍令無法達到的任務目的。排兵佈陣,有主有次!誰都不願意做那匹在田忌賽馬中註定會被犧牲掉的那匹劣馬。
可是戰爭就是兌子,劣馬的角色不可或缺。甚至在很多時候,根本就不存在所謂的良馬。
馬謖守街亭,其實就是諸葛亮與司馬懿的兌子過程中,丟出去的那匹劣馬。
諸葛亮的用意很明顯,就是要馬謖正面硬扛,死也要咬下魏軍一塊肉。這是很明顯的送菜行為,想要崩壞司馬懿一口牙。
可是隨行的將士誰也不想死。當道屯兵,以步抗騎。一場戰鬥結束,投入戰鬥的人還能有幾個存活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