獻金侯倒是一如既往的快速增長,只是那些新近上位的商人,給人的感覺就是爛泥扶不上牆。
能夠平衡局勢的,還得靠軍功侯。
興漢王劉正面對這樣的局面,也有些束手無策。興漢軍佔據了半壁江山,治下的文官團體已經突破了十萬人。
反觀武將團體,屯長以上級別,不足五萬人。
隨著興漢軍的控制地盤增加,這樣的文武差距會進一步擴大,要是將來興漢國中無戰事,軍功侯的比例會進一步的縮小。
至於以地盤為根本的政略侯,只要有百姓的存在,他們就能立功封侯,在和平年代,政略侯可以不費吹灰之力的做出政績。
可是軍功侯怎麼辦呢?
一旦不能保持軍功侯的優勢地位,很有可能走上一條軍轉政的悲劇道路。
被迫放棄軍隊立場的軍功侯們,為了成功的投入政略侯的懷抱,就只能在軍隊上下功夫了,裁軍就成了軍轉政的那些人,唯一的立功機會了。
在劉正看來,軍功侯的優勢地位不在基層,政略侯可以把觸角延伸到鄉亭一級,軍功侯則只能到縣一級,更小的地方,根本就無法滿足軍功侯立功封侯和養侯的硬體條件。
小主,這個章節後面還有哦,請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面更精彩!
真正確保軍功侯地位的關鍵,只能是高層,也只有核心位置上的軍功侯,才是確保興漢軍佔據優勢的根本力量。
劉正說:“叔至,你的位置很關鍵,這將會決定未來三年之內興漢軍的戰略方針,要是文臣集團佔據了上風,咱們就得由攻勢轉為守勢,久守必失的道理,你比我更清楚。”
劉正只是告訴陳到一個道理,只要維持現狀,政略侯就有源源不斷的立功機會,至於軍功侯的未來在哪裡呢?
沒有人會在乎,至少文臣集團不會在意軍功侯的地位下降。
打仗就會有犧牲,這與政略侯的利益是背道而馳的。
要是犧牲的數量太大,從而導致人口流失,政略侯就得地位不保了。
政略侯肯定會想方設法的維持現狀,反正軍功侯立不了功,政略侯不會有什麼損失,至於興漢軍戰鬥力下降之後會有什麼嚴重後果,政略侯立功之後就離開了,剩下的黑鍋就得軍功侯來背,反正軍功侯的防區是固定的。
這就是為什麼政略侯會強調守土之責,從來都不會把進攻擺在第一位的,就算是他們心裡清楚——最好的防守就是進攻。為了自身的利益,也會最大限度的維持現狀,從而掣肘軍功侯的發展。
真要是到了丟城失地的時候,政略侯可以一走了之,有血性的政略侯,一旦選擇了與城池共存亡,就一定會青史留名。然而軍功侯們就只能帶著屈辱去死了,死了也是無名無份的,要是軍功侯敢不死,那就是罪魁禍首了,是世人口誅筆伐的唯一物件。
至於那些掣肘軍功侯,更有卡軍隊的脖子,從而導致貽誤戰機的政略侯們,是不會有責任的。
文武矛盾不可化解,是基於雙方的根本利益決定的。軍隊的責任在於開疆拓土,有句老話說得好——胡無人,漢道昌。可是文臣的職責是建設地方,一旦打仗,所有的心血就化為烏有了,這是一對永遠無法調和的矛盾。
為了維持現狀,文人們會千方百計的削弱軍隊的力量,至於由此而引發的致命危機,反正有軍隊背黑鍋,文臣們完全可以站著說話不腰疼。
縱觀歷史上下五千年,導致亡國的一定是昏君庸將,至於文臣們在其中扮演了什麼樣的角色,從來都沒有人會在意。忠於昏君的一定是奸臣,與昏君對著幹的,一定是最完美的良臣,至於內鬥會不會影響團結,或者是威脅到前線的戰略大局,世人總是會有意識的忽略掉的。
如今的興漢國,文武商三侯的勢力初具規模,正是各方勢力擴大影響力的時候,誰也不可能放棄爭權奪利。
劉正為了保證興漢軍的話語權,就只能調整高層的結構,讓軍人的提案權得到強化。
陳到是帶著劉正的期望趕赴抱犢寨前線的,他是興漢軍穩固地位的唯一希望,一旦失敗了,興漢軍的地位就會一落千丈,就算是暫時的穩住了局勢,也埋下了致命的禍根,再也無法重回巔峰。
看著忙忙碌碌的高利,陳到終於下定了決心。
喜歡興漢使命請大家收藏:()興漢使命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