鄧艾聽了劉正的話,忙回答說:“王爺,兩百自行弩車,三百自行弩炮,都在三千新軍之中。”
只是長途追擊,運載能力有限,專用弩箭已經沒有多少了。
劉正說:“士載放心,松樹林大營有一條弩矢生產線,你讓人把弩箭的樣品送到燕雲騎,讓劉平組織生產。”
鄧艾領命離開之後,劉正忍不住的長吁短嘆——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
興漢軍重視技術人才,十年如一日才有這番氣象。
自行弩車的誕生和自行弩炮的推廣使用,將會迫使戰爭的規模逐漸的小型化,對於參戰人員的要求也會精英化。
守天下需要龐大的兵力,然而奪取天下的關鍵在於武器裝備的水平。
兵不在多而在精,這樣的理念逐漸的有了用武之地。
劉正看著鄧艾上報的內容,以一敵十不是夢,以步克騎的關鍵在於裝備。
削尖的木頭或許可以頂住騎兵的衝鋒,然而對方不跟你陣戰,步兵對抗騎兵就只能是一個笑話。
掛月峰的白馬義從自廢武功,以四萬左右下了馬的騎兵,對陣十餘萬興漢軍。
松樹林大營構築成功之後,白馬義從的敗局就已經定了。
一夜的時間很快就過去了。
劉正決定讓攻城多日的紅衣衛修整待命,換上了鄧艾帶領的生力軍。
攻城戰是最消耗士氣的戰鬥,掛月峰主營的白馬義從,更是付出了極其慘重的代價。
以掛月峰為中心,近五萬白馬擠在那一片狹小的地方。
再加上興漢軍連續不斷的攻山,周邊的水源地,也遭到了嚴重的破壞。
五萬戰馬哪?
那每天的草料消耗和清水消耗,直接讓公孫智傻眼了。
公孫禮忍不住的嘆了一口氣說:“原來戰馬也要吃草喝水的呀!”
怪不得興漢軍的騎兵規模,始終不肯超過十萬。
且不說戰馬的訓養不易,單單是到了戰場之上,戰馬對糧草物資的依賴,就足以令一支軍隊望而卻步。
純騎兵的時代漸漸的在消退了,十萬規模以上的騎兵,就是大草原上的鮮卑人,也玩不起呀。
關鍵是步戰武器的進步,在對抗騎兵方面有了十足的進展。
據說一個騎兵的消耗,會比一個屯的步兵還要多。
就拿白馬義從來說,本來就物資緊缺,還要養近十萬匹戰馬,也只有根深蒂固的公孫家族,才有資格玩規模化的騎兵。
公孫信說:“我現在終於明白了——騎兵陣戰的價效比實在是太低了。”
用一句話來形容那就是——勞民傷財。
騎兵到了戰場之上,對後勤的要求非常的高。
怪不得鮮卑人不敢深入漢地,長城之內多為耕地,根本就沒有水草資源。
鮮卑人的騎兵進了長城,根本就沒有辦法補給草料。
大草原上的鮮卑人,要是沒有學會以步戰守城為主的戰法,根本就不可能在中原立足。
公孫智說:“阿信,騎兵是戰略兵種。”
真正可以橫行天下的,還是騎馬的步兵。
只可惜白馬義從放棄了漢人的優勢,苦心孤詣了幾百年,到頭來卻是一支被淘汰了的軍隊。
我真的無法想象——一旦掛月峰主營的五萬白馬損失之後,白馬義從還有機會恢復元氣嗎?
公孫信說:“大哥,家族的大方向一開始就選錯了。”
師夷長技以制夷,似乎是公孫家族的立足之本。
然而事實證明,白馬義從學成了四不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