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麗國上下對於造船十分反感,因為元朝出兵日本不僅要借道高麗,而且一定會要求高麗出兵參戰,勢必給高麗國帶來沉重負擔。
但迫於元朝的淫威又不敢不從,只能屈服。《高麗史》中記載:造船“期限急追,疾如雷電”,“民甚苦之”。
高麗國造船的技術本就比中國江南沿海差了一大截,再加之時間緊迫,全國上下又被逼無奈,心中都是老大的不情願,造出這船的質量就可想而知了。
1274年10月3日,徵東元帥忻都統率蒙漢軍兩萬人、高麗軍五千六百人、水手六千七百人,自高麗國合浦今韓國慶尚南道昌原市)出發攻日。
由於元軍甲輕善騎、力大勇猛,戰爭最初還算順利,打得日軍連連後撤,取得了許多輝煌的戰績。
但不擅長山地作戰的元軍卻在九州島崎嶇的地形中受阻,在日軍的頑強抵抗下損失慘重,徵東左副都元帥劉復亨中箭受傷,元軍只好撤到船上。
誰知當夜突然颳起猛烈的颱風,一夜間竟然刮翻了元軍兩百多艘兵船!狂風暴雨,雷電交加,海上又一片漆黑,落水計程車兵根本無法相救。
主帥忻都怕日軍乘機來襲,下令冒雨撤軍回國,此戰元軍死亡士兵一萬三千餘人。
戰事失利的元朝轉變了態度,派出使者前往日本談判。
但日本的態度卻非常強硬,兩次下令將元朝派來的使者杜世忠、何文著等人斬首。忽必烈氣急敗壞,開始積極籌劃第二次進攻日本。
元至元十六年,南宋祥興二年1279年)崖山海戰後,南宋政權滅亡,蒙元最終統一中國。
這一次忽必烈吸取了上一次的教訓,從江南沿海地區募集了大批造船工匠,讓他們帶領著高麗的民夫再次建造戰船。
可是這些來自江南的工匠剛剛經歷了錐心刺骨的亡國之痛,又怎麼會心甘情願的為蒙古人造船?
於是,江南的造船工匠和高麗的民夫們把為元朝造船當成了洩憤解恨的好機會,攜起手來狠狠的擺了忽必烈一道。
蒙古人對於戰船幾乎是一無所知,但是沒有一個造船工匠告訴他們什麼樣的戰船適合海上航行。
中國的造船技術在宋朝已經達到了登峰造極的程度,造船的規模、質量和數量都遠遠領先於其他國家。
宋代時技術已經很成熟的那種“上平如衡,下側如刀,貴其可以破浪而行”的福船一艘都沒有造,造的全都是平底河船。
這種船雖然採用了當時較為流行的水密隔艙設定,但卻沒有橫向肋骨結構,強度相對較差,遭遇劇烈撞擊極容易解體。
此外,船隻還採用了“魚鱗式”船殼結構,船殼板採用搭接方式,這種結構在巨浪衝擊之下就會成為一堆木板。
這樣的船型再加上造船工匠們故意的偷工減料、粗製濫造,一艘又一艘的戰船就這樣造了出來。
雖然元軍第二次進攻日本也使用了許多從南宋水師那裡繳獲來的戰船,但宋朝水師從來不曾出海遠航作戰。
屈指可數的幾次海戰也都發生在近海,所以他們的戰船也都是以平底河船為主。
喜歡潛伏在大清請大家收藏:()潛伏在大清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