乾隆之所以對訥親領兵出征的請求置之不理,除了不想拿兵士的性命和國家的庫銀讓他去禍害外,也是不想他年輕輕的就死於非命。
訥親為官雖然勤謹廉潔,但他根本不懂軍事,毫無統軍之才。又因出身勳貴之家,養成了剛愎自用,驕矜自負的性子。
在乾隆跟前辦差,因時時存著畏懼之心,剋制著自己,這些性格不敢表現出來。
一旦放他出去,手握專閫之權,高居眾人之上,他就會變得盛氣凌人,專橫跋扈。
自己無統兵之才,又不能折節下士,籠絡人心,事前獨斷專行,敗後又百般推諉。
讓他去領兵打仗,定然會落得個勞師靡餉,兵敗身死的結局。
訥親哪裡知道乾隆對他的體察入微?
因自己沒有機會前敵立功,憤懣之餘,他對策稜的聖眷之隆頗有妒意。此時見是一個機會,便想攛掇著乾隆駁了策稜的奏請。
見皇上用徵詢的目光看向自己,遂順著自己的心思說道:“主子,策稜大軍此戰中,趙揚雖然有功,但將領帶兵作戰本是職份內的事。”
“策稜在奏摺中也言明,是嶽鍾琪有軍令給趙揚,命其不計代價,全力助策稜的大軍殺敵,可見他也是奉命行事。”
“國家有成例,歷來都是戰事結束,奏凱而還時由統軍將帥開列有功將佐名冊,向朝廷奏請議敘封賞。”
“前線有四路大軍作戰,遊擊將軍不下數百人,其中有功者想也不在少數。”
“去年嶽鍾琪軍中一個遊擊殺敵護糧有功,蒙皇上恩典,特旨擢升為參將。”
“現時又出來一個,還是嶽鍾琪的屬下,倘若再有破例擢升之事,不僅其他幾路軍中的將佐會心有不甘,就是嶽鍾琪自己軍中的將領恐也難以信服。”
“倖進之風不可輕開,奴才只有這點想頭,請主子留意。”
這就是訥親的機敏過人之處,他明明是對策稜心懷妒意,卻絕口不提策稜,只拿其他將領來說事。
只是他這陰微的心思,又怎能瞞得過乾隆?
自己對他數次領兵出征的請求置之不理,他卻不能體諒自己的苦心,滿心裡都以為他這樣一個傑出的將才生生的被埋沒了,心中少不得生出怨望。
他自己沒有立戰功的機會,保不齊就會眼紅立了戰功的人。
前些日子,他曾在私底下沒頭沒尾的說過什麼“飯量雖強,奈何賞無可賞”的話頭。
他以為說這話時身邊都是自己最信任的心腹,這話斷然不能傳了出去,所以就藉此發洩自己的滿腹委屈。
他哪裡會知道,僅隔了一夜,第二天這話就傳到了乾隆的耳朵裡。
任誰都能聽明白,“飯量雖強”明明就是從“廉頗老矣,尚能飯否?”而來。
而前敵領軍掛帥的四個人中,只有策稜是親王爵位,已經是到了頭,確是“賞無可賞”。
他這話中夾槍帶棒又酸溜溜的意思除了針對策稜,還能有誰?
喜歡潛伏在大清請大家收藏:()潛伏在大清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