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僅河對岸有嶽鍾琪的軍隊,他們的後面還有傅恆的屯墾軍。
向東走不多遠,阿爾泰山的東面就是科布多,那裡原本就是清軍的兵營,常年駐紮著軍隊。
北邊的比斯克,策稜領著兩萬人馬駐紮著,不僅防著對面的俄軍,對自己的要塞也是虎視眈眈。
處在這樣的一個形勢下,巴維爾恨不得睡覺都睜著一隻眼睛,又怎麼會放過周圍敵人的一舉一動?
他信不過戰爭部派出去蒐集情報的那些人,自己重金招募了一批准噶爾人。
把他們訓練成了合格的情報人員,偽裝成小生意人或是當地的百姓,向四處都派了出去。
科布多城內外駐紮了數萬大軍的幾天之後,他便得到了訊息。
而且他還知道怡親王弘曉和軍機大臣訥親都到了科布多,這讓巴維爾犯起了嘀咕。
他深知中國的一句古話,“知己知彼,百戰百勝”的道理。
在中俄兩國剛剛開始在圖爾蓋河及額爾齊斯河兩岸派兵對峙的時候,他還率兵駐守在察裡津今伏爾加格勒)。
那時他便敏銳的意識到俄中兩國日後必有一戰,此後他便留意有關清國的一切事情,並且下了一番功夫來了解這個東方大國。
他知道清國的軍機大臣就相當於俄國的元老院大臣,都只有向皇帝負責的義務。
嚴格的說,軍機大臣訥親與怡親王弘曉之間並無統屬或是僕從關係。
他們二人在清國的內閣中都有自己的分工,肩負著很重要的職責,兩個人同時從北京來到幾千俄裡外的科布多,這不太合情理。
唯一合理的解釋就是,有一個更重要的人物來到了科布多,他們倆個是作為隨從才一起來的。
那麼,這個重要人物除了清國的乾隆皇帝,還能有誰呢?
雖然這個情報極其重要,但畢竟還只是他的猜想,沒有最後確定。
萬一最後的事實證明自己的判斷並不準確,那還不讓戰爭部裡負責情報的那些傢伙狠狠的嘲笑自己一回?
所以他不敢把自己的判斷報告給聖彼得堡,只是把清國向科布多大舉增兵的事情向伊麗莎白女皇作了稟報。
但從此之後,他對科布多那裡更加留心了,派出去的情報人員比平時增加了一倍還多。
因為兩國正式開戰以來的主戰場一直是在葉尼塞河沿岸,所以最初他判斷科布多駐紮的大軍是為了增援克拉斯諾亞爾斯克的。
之所以不駐紮在烏里雅蘇臺,反而捨近求遠的駐紮在科布多,那是他們耍的小聰明,想掩人耳目罷了。
就是為了等到河面全部封凍,再大舉向克孜爾進發,然後順著葉尼塞河向北進軍。
可是,當他得知科布多有大約一萬的兵馬向西北方向去了之後,他有些迷惑了。
科布多的西北方向只有兩處地方,一個是庫茲涅茨克,一個是比斯克。
庫茲涅茨克那裡沒有清軍駐紮,那麼這一萬敵軍一定是去策稜大營所在的比斯克了,難道他們要首先在那裡發起進攻?
比斯克西側是俄軍的額爾齊斯河防線,東側是庫茲涅茨克要塞,向北是駐紮了大軍的託木斯克。
清軍率先從這裡開啟缺口,那不是很容易陷入包圍之中?怎麼想都不合情理!
而且,若真的要從比斯克開啟缺口,為什麼數萬的大軍只派了一萬出來?這明顯不合情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