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調兵的軍餉,進軍的軍費。”
“還有額外的軍餉和軍費?”弘晝問道。
“對,一年之內再調集五十萬軍隊,在蘭州集結,視情形分批由哈密入疆,再向各地分派。”
“是去駐守嗎?”
“不止是駐守,還要屯田,他們守在哪裡,就要在那裡墾荒種地,不僅要夠自己吃的,還要保證前線軍隊的供應。”
“這樣一來,不僅守住了地方,糧食也再不用大老遠的從蘭州運上去,省了多少人力物力?”
“這五十萬軍隊不用有多大的戰力,兵丁年齡大些也無所謂,還可以帶上家眷,只記住一點,要從各省徵調,每個省都要有。”
“皇上,”弘晝道:“五十萬的人數雖然不少,但江南和西北各省的綠營都出一些,也差不多能湊夠數了,為何還要大老遠的從北邊調過去?”
“因為他們不光帶著家眷,還得押著囚犯。”
“押送囚犯?”
“對,朕讓尹繼善在蘭州的兵營裡建幾座大的監牢,以後處以兩年以上徒刑和流刑的罪犯一律解送蘭州,囚犯也可以帶家眷,就讓這些兵士押送著去。”
“大家同路還有個伴,彼此都帶著一家老小,熱熱鬧鬧不是很好?”他忍不住笑了起來。
弘晝明白過來:“皇上是想讓這些囚犯也去西北屯田?”
“當然,五十萬兵士種田,養活前線十萬人自是不在話下,但是如何能守住那麼一大片地方?所以在以後的很長時間內,都要自內地向西北遷徙大量的人口。”
“可是現在好多地方日子都比以前好過了,吃不上飯的人漸漸少了,故土難離,哪有那麼多人願意背井離鄉跑去西北偏僻之地?”
“所以就要在囚犯身上打主意,不管是徒刑還是流刑,去西北屯田一年頂兩年刑期,還允許帶家眷,沒有家眷的還可以娶妻生子,你說有哪個囚犯不搶著去?”
“刑期滿了,願意留下的發給土地耕種,願意回內地發給路費。在那個地方呆得慣了,估計會有許多人全家就留下定居了。”
“這樣既往西北填進去了人口,又省了內地用那麼多人手來看管他們,不是一舉兩得?”
“聖慮真是高深莫測,”張廷玉在一旁笑著道:“依臣看是還有一得呀。”
“哦?衡臣說說這第三得。”乾隆道。
“去西北的這些兵士和囚犯中,一定會有許多未曾娶妻婚配的,”張廷玉道:“一場大戰下來,當地的人口必定是女多男少。”
“這些人娶了當地的女子為妻,漸漸的就形成了通婚的風氣,如此幾代人下來,就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難分彼此了,”
“百姓們都習漢字,講漢話,這不是最好的羈縻之法?西北的長治久安就是水到渠成的事了。”
“呵呵呵,”乾隆笑道:“衡臣不愧為三朝樞相,這見得很透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