轎伕們極熟練的壓了轎,掀開轎簾,潘啟躬身進了轎中坐了,隨著輕輕的一聲號子,大轎已經穩穩的離地。
鄭文輝帶來的隨從早已經全部下了馬車,在路邊擺好了儀仗,隨著他的一個手勢,隊伍又緩緩的啟動了。
八抬大轎跟在儀仗隊伍後面,鄭文輝沒有轎子可坐,只有他的一輛馬車孤零零的在大轎後面跟著。
一百名兵士威風凜凜的騎在高頭大馬上,輕勒著韁繩緩緩的跟在後面護衛著。
車伕們趕著一長溜空馬車走在最後吃著灰面兒,長長的隊伍逶迤著向同安縣城去了。
潘啟坐在寬敞的大轎裡,有種四邊不靠的感覺,激動、惶恐、喜悅、自豪種種滋味一起湧上心頭,真個是五味雜陳,揮之不去。
隨著轎伕們齊整的步伐,大轎輕微的上下起伏著,耳聽著橋槓發出單調的“咯吱咯吱”聲,他覺得有些憋悶,抬手拉開了右側的轎簾。
舉目向外望去,家鄉的景色立即映入了眼簾,遠處青山如畫,近處綠樹蔥蘢,他望著這再熟悉不過的青山綠樹,越發的心潮難平。
他自幼家境貧寒,家中兄弟五人,他排行老大。父親潘鄉是個地道的農民,卻對讀書明理有著深刻的認識,他將五個兒子都送進了白礁村文圃山中龍池巖上的華圃書院讀書。
這華圃書院可是大有來頭,它是宋代理學大家,儒學集大成者朱熹創辦的第一個書院,是當時閩南規模最大的書院,被譽為“閩南第一學府”,朱熹曾親自在此講學授課。
潘啟在學院就讀時,這裡彙集了閩南眾多飽學之士,方家大儒,到京師做了官之後,他還常為沒能在書院裡完成學業而感到惋惜。
在這樣的書院就讀,費用自是不菲,潘鄉為了供五個兒子進書院讀書,早出晚歸,日夜操勞,為少年時代的潘啟樹立了良好的自立自強,吃苦耐勞的榜樣。
潘啟身為家中長子,立志幫父親分擔養家的重擔。因見種著家中幾畝薄田難有出息,正趕上雍正五年解除海禁,十四歲的潘啟就輟學去了海邊給人當了船工。
他個子長得晚,十四歲時瞧著也就是十一、二歲的個頭,起初他娘不放心他一個人外出闖蕩,說什麼都不點頭,一定要再過兩年才肯放他出去。
恰在此時,發生了一件讓他終生難忘的事,極大的挫傷了他的自尊心,堅定了他去外面闖出一番名堂的決心。
他不顧母親的反對,毅然決然的上路了。
至今他還清楚的記得,離家的那天,他只背了一個小小的包裹,懷裡揣了幾個餅子,還有臨行時娘用力塞進他手裡的一小串銅錢。
爹孃和幾個兄弟一直將他送出村外十幾裡地,在他一再的懇求下才停住了腳,娘一句話也沒有說,只是用長滿老繭的手不住的抹著眼角。
他走出了老遠,回過頭看時,全家人還站在那裡,娘一動不動的凝望著她,風吹亂了她的頭髮……
喜歡潛伏在大清請大家收藏:()潛伏在大清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