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將來可為京師的英吉利國公使館提供場地外,其他商人、民眾可在開關通商之地居住,只要不違律例,任其租房賃屋,官府不作干涉。”
“商人存放貨物,也與此同例,由其自與民間協商租賃,但禁止購買房屋土地。”
“英國商人在中國,只要循禮守法,他們的安全自有大清的官府來保護。”
“他們要求劃地而居,易形成法外之地,於法不合,於理不通,概不允准。”
“英吉利國使團歸國時,差禮部的人與他們同去,將旨意與印信帶給劉墉,著他任大清國駐英吉利國公使,待將來他回國時,再另行委員出任。”
“朕再給劉墉寫封信,一併帶給他。”
在北京逗留了十餘日,約翰遜見再難有什麼更大收穫,便就已經議定的事項與弘晝簽了約。
辭別了乾隆皇帝,帶著他給英王喬治二世的信以及回贈的禮物,前往天津上船。
按照行程,他們前往江寧,廣州,最後去澳門,然後回國。
乾隆派了禮部侍郎帶著一應官員及領航人同行,並讓軍機處行文英國使團所到各處的官府,為使團人員提供充足的供應及方便。
吳波帶著一眾官員,一直將英國使團一行人送到了永定門外,然後進宮向乾隆奏報。
乾隆聽他說完,突然問了一句毫不相干的話:“潘啟是不是要去江南了?”
“是,”吳波道:“他料理完京師的事,過幾日就起程去江南巡視海關。”
“他是怎麼去江南?”
“從天津坐船到上海。”
“嗯,你以軍機大臣兼商部尚書的名義,給爪哇的巴達維亞今印度尼西亞首都雅加達)荷蘭東印度公司總督瓦爾庚尼爾寫封信。”
“讓潘啟帶到江南後,找去爪哇的商船給帶過去。”
“信上寫什麼?”吳波儘管聰明,但這顯然超出了他的歷史知識,所以他沒能猜得出來乾隆的用意。
“就說,在爪哇的所有中國人,不管是我朝立國後去的,還是前明時去的,甚至是鄭和下西洋時過去的,已經世代生活在那裡的人。”
“也不管他們是穿戴前明服飾還是大清服飾,都是我中國人,荷蘭東印度公司當局要與原住民及其他種族一樣平等對待。”
這下吳波有些開竅了,他雖然歷史不太好,但印尼那個地方在歷史上曾經多次對華人進行屠殺,他還是知道一些的。
因問道:“是不是東印度公司的人要屠殺爪哇的華人了?”
靈隱寺住持巨濤大師的話,始終是乾隆的一個心障。
他沒有正面回答吳波的發問,只是說:“你的信上不用多說,只要寫清楚就好,讓潘啟不要誤了,到了上海後,抓緊將信送出。”
喜歡潛伏在大清請大家收藏:()潛伏在大清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