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都知道,北方的汾酒,南方的紹酒。最好的汾酒在晉省,産於晉省汾陽縣杏花村。它是清香型白酒的典型代表,工藝精湛,源遠流長,素以入口綿、落口甜、飲後餘香、回味悠長等特色而著稱。杏花村汾酒釀酒史可上溯到三千年以前的龍山文化時期。據《北齊書》載:北齊皇帝武成帝高湛勸侄兒河南康舒王孝瑜:‘吾飲汾清兩杯,勸汝於鄴酌兩杯,其親愛如此。’可見在南北朝時候,‘杏花村’汾酒早已成為宮廷禦酒,應該說:‘北齊宮廷酒,今日杏花村’。
到本朝,杏花村釀酒作坊達七十多家,出現了‘長街恰副登瀛處,處處街頭揭翠簾’的盛況。杜老夫子也到此暢飲,我的叔叔李太白也在《醉校古碑》寫下:‘瓊杯綺食青玉案,使我醉飽無歸心’的詩句。”
李先生真不愧為太白樓的二老闆,把個汾酒的歷史說得頭頭是道。
“來來來,為我們的初識,大家幹一杯!”五叔舉起酒杯邀請道,於是大家同飲了第一杯。
“來來來,吃菜,品賞品賞這揚州名菜!”大家一同動筷子吃那“雞包魚翅。
李先生又開始介紹他的揚州名菜:
“揚州是大唐四大菜系之一的淮揚菜系的發源地。淮揚菜選料嚴謹,製作精細,注重本味,講究火工,清鮮平和,濃純兼備,鹹甜適中,南北皆宜。就拿這雞包魚翅來說,它也屬於淮揚傳統名菜。採用禽內藏珍的製法。魚翅純糯,汁稠味鮮。”
接著那蟹粉獅子頭也上來了。李先生說,這蟹粉獅子頭以蟹肉為主要原料,味道以鮮嫩豐腴著稱,入口而化,鹹鮮雋永。大家喝了一口酒,將那這蟹粉獅子頭分吃。
停了停,李先生繼續說:“不過還有一味菜也叫‘獅子頭’,揚州一帶叫‘大斬肉’,北方話叫‘大肉丸子’或‘四喜丸子’。據說它的‘遠祖’是南北朝《食經》上所記載的‘跳丸炙’。”
“這飲食文化還如此源遠流長?”龍崽這麼問。
“是的。還有呢,據史書記載,當年隋煬帝帶著嬪妃隨從,乘著龍舟和千艘船隻沿大運河南下時,所過州縣,五百裡內都要獻出珍奇美味。煬帝看了揚州的瓊花,特別對揚州的萬松山、金錢墩、象牙林、葵花崗四大名景十分留戀。回到行宮後,吩咐禦廚以上述四景為題,製作四道菜餚。禦廚們在揚州名廚指點下,費盡心思,終於做成了松鼠桂魚、金錢蝦餅、象芽雞條和葵花斬肉這四道菜。煬帝品嘗後,十分高興,於是賜宴群臣,一時間淮揚菜餚風行朝野。”
龍崽和馬車哥聽到這裡,睜大了雙眼看著李先生,心想這淮揚名菜還有如此背景。
下面的菜有“醋熘鱖魚”、“雙皮刀魚”、“將軍過橋”、“揚州炒飯”、“禦果園”。
龍崽忽然想起在金陵談起李太白家裡的事,於是開口問道:“聽說你叔叔有大哥在九江,弟弟在山峽,兒子在魯省穆陵關以北的親戚家裡,老婆子卻住在江南贛省的洪州。他一家子為什麼到處有呢?”
李先生笑笑:“我們李家,真的是一大家。你知道我太白叔還有一個什麼別名嗎?”
“知道,叫李謫仙。”
“不,我說的是另一個別名,李十二。你們知道他為什麼叫‘李十二’嗎?”
三人都搖搖頭。李先生說:“我爺爺一共生了二十三個兒子,按年紀,太白叔是第一十二個,所以家裡人和鄰居都叫他‘李十二’。我還有十五個姑姑,所以我們李家確實是一大家人。”
“怪不得長江流域的許多大都市都有你們家的酒樓和商鋪。奧,為什麼你們李家的酒樓都題名‘太白樓’呢?”龍崽想起在巴蜀和長江三峽以下的許多都市裡看到的太白樓,這麼問。
李龍忽然想起龍標的一句人們常說的話:“天下宗親是一家。”李龍想,這話對呀,這天下李家不都是一家人麼?於是開口道:
“李兄,不是小弟高攀,既然說天下的宗親都是一家人,我們兩兄弟不也是一家人麼?我們跟你的太白叔叔不也是一家人麼?我這麼想,要是我在我們龍標也開一個‘太白樓’,我想我不是冒他人之名吧?”
“就是麼,你堂堂李小弟,在……咦,你剛才說你們那什麼地方?”
“龍標,湖南西部的龍標縣。”
“啊喲,就是王昌齡王大人任過龍標尉的龍標吧?”
“正是。”
“這就好說了,小弟在龍標那地方開一個酒樓,就用我叔叔這招牌,‘太白樓’,名正言順,保管生意紅火!來,咱兩兄弟拉勾,往後生意上的事情,還得相互關照著。”五叔跟馬車哥都表示慶賀,又是一杯酒一齊幹了。
李善言把手向堂倌一招:“來四份千層油糕。”大家吃過千層油糕,有吳姬上茶,唱了幾首曲子。李龍三人還想到處走走,於是跟李善言告別,善言握住李龍的手,再四叮嚀,依依惜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