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btyetop >
sty1nove.k"
dataads297"
dataadforat="auto"
datafuidthresponsive="true"><ins>
說話間,馬車已經到了城門裡面的青石板街道。看起來這靈溪跟前面兩天所經過的保靖府和芙蓉鎮大同小異,都是一樣的青石板街道,一樣的吊腳樓,一樣的白色翹角……
忽然車主一聲“禦”,馬車停了下來。只聽得車主跟一個當地人打招呼:“請問弟兄,這街上那個地方的客棧最客氣?”
“你是說你們要住最客氣的客棧?”車主點點頭,那人指著一個方向:“往那邊走,那裡有老司城,老司城附近有一家‘老城客棧’,那客棧最客氣。”
於是馬車向那個方向走去。很快,他們找到了那家‘老城客棧’,果然好氣派!從客棧大門外往裡看,地面全用絳紅色地毯鋪成,來來往往的客人看起來都頗有身份,不是地方官員,也是四方富賈。一個個神態心高氣傲,躊躇滿志。或者是有道高士,藝苑名流……
基叔心想,看來此地也是人才薈萃之地,怪不得此地處處顯得文明發達,一片繁榮景象。
安置好房間,吃過中餐,大家略事歇息,按照原來的預想,他們來到了老司城。剛到門口,看見那進門處左側立著一塊八尺餘高,寬三尺多的石碑,正面和反面都刻有文字,上有石帽蓋頂,旁扶石柱,石碑正面上方題著“土王德政碑”五個大字。
基叔對這文字的東西就感興趣,走近前細心觀看起來,其他幾位也一齊站在基叔身邊觀看。碑頭用篆體書寫著“甘棠遺愛”四個字。正碑兩側有一副對聯:“一片石銘恩德厚,千秋歌頌山河新。”正中刻有“欽命世鎮湖廣溪州等處軍民宣慰使司宣慰使都督府致仕恩爵主爺中涵德政碑”。碑文記述了所轄五十八旗、三百八十洞軍民懷念彭泓海之德政以及“嘗聞恩可結民心,不能使民心之不忘記,功可顯當時,不能使後世之取法”的土司立政宗旨。
接下來追述了土家的發展歷史:“想我土家先民,歷史久遠,追溯上古,可達數萬乃至數十萬載。土家先民,披荊斬棘,刀耕火種,豐收之日,同喜同慶,擺手堂前,跳起擺手唱起歌,擺起手來慶吉祥。
至漢代,有江西彭大人泓海,入主溪州,轄周邊二十州,一時興盛,於是吾土家共推為土王焉。此後數百年間,吾土家得以休養生息,發展壯大。自此往後,土司王朝歷時八百餘年,城內三千戶,城外八百家,繁華富庶,無可比擬。擺手堂前擺起手,祖師殿中祭祖先,八百年來成一統,境內清泰,百姓託福……”
最後,碑文用一首詩結尾:“福石城中錦作窩,土王宮畔水生波,紅燈萬盞人千疊,一片纏綿擺手歌。”
看罷德政碑,大家往老司城裡面走來。這老司城本為八九百年以前的溪州古城遺址,雖歷經八九百年,還保持著當年原貌,當年土王一切衣食住行、日常處理軍國大事、接待賓客等等的文物遺跡均儲存完好,不必細述。
從老司城出來,忽見路旁立著一塊牌子,上寫著“不二門由此進”六個大字。車主道:“不二門是一個由山、水、石峰石壁、原始森林以及各類動物構成的園林,我們可以到園林正面大略地欣賞一番。於是一行人向不二門走來。
前面是一座天然石門,車主說,那就是被人稱為天下獨一無二的“不二門”。過了那道石門,裡面倒是一片寧靜、安詳、秀美的景色。這時就看見一條小河,由於沒有一點風,河面上沒有一點漣漪。河對岸,因為秋季水位下降,露出的石巖上有幾只棲息著的白鳥,那白鳥有點象鷺鷥,但有人說它們是白天鵝。它們忽而站在岩石上,忽而緊貼著翠綠的河面自由地飛翔一陣,它們是那樣的自由自在,沒有任何人去打擾他們。
忽然,在前方的山道上,由兩座足有三層樓高的山石組成的山門,很奇特地在山道上冒了出來。前面又有兩座山峰,西邊一座沿著小河邊陡峭的絕壁拔地而起,歪斜著靠在東邊的高峰上,真叫著“東到西歪”。山峰的兩邊上刻有數幅石刻,有“人間天宮不二門”,還有“石門天壑”等等。石門不寬,正好可以讓我們六人一個一個地從容透過。過了石門,兩邊是一排石壁,石壁上面全是石刻。
從“不二門”出來,天色已經不早,於是大家回到了‘老城客棧’。
按原計劃,今天應該去溪州猛洞河體驗一番久負盛名的猛洞河漂流。但經過大家斟酌,認為像我們這樣的旅遊團體,去猛洞河體驗漂流有點不適當,因為兩位女同胞去玩那危險遊戲,說起來就有些害怕。再說基叔和車主都已經是五十多歲的人,對於那種危險遊戲也不感興趣,經過大家斟酌,認為今天還是不去猛洞河漂流。按照車主的提議,今天還是去洗車河畔的著名市鎮洗車河鎮一遊。
洗車河位於靈溪的西北部,它的上游由紅巖溪河、猛西河交彙成洗車河,流經撈車、苗兒灘,於隆頭注入酉水。洗車河流域氣候溫和,四季如春,山青水秀,風景秀麗,歷來為遊覽勝地。
現在基叔一行人又向著洗車河鎮出發了。馬車在靈溪不遠處渡過猛洞河,向著西北方向的靈洗大道前進。一路上,邊陲的綺麗風光總是那麼令人感到新奇。環兒和三妹子坐在馬車中間,五哥七哥在馬車的後排,基叔和車主在前排。二位女同胞很喜歡聽車主說話,在她們看來,車主是幽默大師,他說的每一句話似乎都是藝術傑作,哪怕從他嘴裡發出的那一聲拖得長長的“禦”,也使人覺得好笑。至於那些有趣的故事,對車主來說不過是信手拈來。
“你們聽說過土家族的擺手堂麼?”車主又提出了話題。
“倒沒聽說過,不過昨天那德政碑上好像有詩句提到,什麼‘擺手堂前,跳起擺手唱起歌,……’還有什麼……基叔你記得嗎?應該還有一句。”
“擺起手來慶吉祥,對吧?”
“對對對,還是基叔記性好。”
“據說距洗車河八裡處,有聞名遐邇的土家族大擺手堂——三月堂。那時土司設擺手堂,是為了祭奠已故的土王,每年三月六日,從黃昏開始鳴缸擊鼓,男女聚集在一廳堂裡,拖著長腔唱歌,一邊把一雙手擺得老高,叫著‘擺手’車主邊說邊模仿著口裡發出的奇怪聲音,把一雙手擺得老高,逗得二位女同胞放聲大笑。)現在在洗車河鎮盆堤村,還有‘擺手堂碑’做證明呢。不知今天是不是可以看到?”
“要是能夠看一看土家人表演表演擺手堂,那才有意思呢。”
“我不是講過嗎?唱擺手堂有固定的時間呢,每年就三月初六日。當然據說也有在正月裡唱的。”
“不過還有好看的。洗車河以東的他砂、靛房、坡腳等地方以打溜子而著稱。什麼叫‘打溜子’?”
“快說麼,我們怎麼知道什麼是‘打溜子’呢?”
“與洗車河一水相連的苗兒灘鎮,流行土家織錦,家家戶戶有織機,於是這裡的土家姑娘就模仿織錦的動作編出了舞蹈,並且邊舞邊唱,當地土家人把這歌舞叫著‘打溜子’。”
“真有意思!”大家又是一陣大笑。
“大家看,那裡為什麼一片紅色?”
“喲,紅石林!大家看紅石林!”車主用馬鞭指著遠處一個方向。